最近在看百家讲坛的阎崇年,纪连海纷纷讲到袁崇焕,纪连海更是完全沉浸在袁崇焕的世界里,讲到后来觉得自己就是袁崇焕,那种委屈无奈让他如万箭穿心泪洒当场。我很早以前看过金庸先生的《袁崇焕评传》,忍不住重翻了一遍,很难相信中国历史上竟有这么一位古希腊神话般悲剧英雄。真不明白张艺谋拍的《英雄》为什么将英雄理解成为复仇让位于天下大局,如此狭隘小气。英雄,当是精神高贵如袁崇焕。可惜当代导演宁可制造《无极》《夜宴》一类的烂片,也没人肯去理解表现袁崇焕的这种高贵的精神。
怀着敬仰之心,我也来写些文字,就算作为读后感吧。袁崇焕的生平就不多说了,阎崇年的《明亡清兴六十年——袁崇焕之死》,金庸的《袁崇焕评传》都有和评书一样精彩的讲述。
我只想说说袁崇焕身上,史诗般的悲剧英雄光芒与悲怆。
英雄都具有非凡的人格感染力,威信,统率力。袁崇焕也不例外,人如其名,焕”,是火光,是明亮显赫、光彩辉煌。他大火熊熊般的一生,将身边无数平常之人燃烧锻炼成了像他一样的忠烈。
袁手下大将赵率教原本十个极其滑头的人,早在袁崇焕主管辽东军事以前,赵率教是主帅袁应泰的中军(参谋长)。努尔哈赤进攻辽阳,袁应泰是不懂军事的文官,这个战役指挥得一塌胡涂。清军攻破辽阳,袁应泰殉难,赵率教却偷偷逃走了,论法当斩,不知如何得以幸免,想来是贿赂了上官。这样一个人,袁崇焕对他确是真切的关怀与保护,同时赵率教耳濡目染袁崇焕一腔热血,顶着各方压力,早将个人生死荣辱置之度外,孤独并执著的经营着辽东防线,想必也颇受感染。到了锦州大战时,他突然之间似乎变了一个人,率兵奋勇死战,和皇太极部下的精兵大战三场,胜了三场,小战二十五场,也是每战都胜。最后在北京保卫战中牺牲,笑卧沙场。
再说另一位袁手下大将祖大寿,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却在这时认为袁崇焕通敌谋反,逮捕下狱。祖大寿愤怒之下带着部队返回辽东,置危险中的北京城和皇帝不顾。袁崇焕在狱中,修书给祖大寿,劝他带兵回来保卫京城。可想而知,袁崇焕写这封信给祖大寿时是多么的委屈与无奈,冰冷的砚台,冻僵的手,淌血的心。祖大寿看到的袁督师的信号啕大哭,全军亦痛哭。无法想象祖大寿当时的心情,悲痛,伤心,愤怒交织着。尽管最后他还是率部回北京了,但崇祯皇帝也下了决心必杀袁崇焕。九五至遵的皇帝居然都无法用他的权威控制军队,身陷死牢的袁崇焕,却依然能够用他即将熄灭的生命火焰感召他的将士。
袁崇焕的部将,一个个从麻木苟且脱胎换骨成了忠勇的猛将。就连魏忠贤的阉党,在袁崇焕手下也变成了忠义之士。魏忠贤专权时,给时任辽东巡抚的袁崇焕派了两个丝毫不懂军事的太监做监军。这两个锦衣玉食惯了的太监,到了辽东却并没有作威作福。反而跟着袁崇焕巡视防线,修筑工事。在宁锦大战时,两个太监一个在锦州,一个在宁远,都是在城上和将士一起奋勇作战,誓死守卫。能让魏忠贤的党羽转变成不怕死的忠义之士,可见世上本无善恶好坏,关键要看是什么人领导。袁崇焕就是这样的人,自己是一团烈火,点燃了所有麻木的人胸中正义忠勇的火焰。
凡事跟袁崇焕沾边的人,无有不是人格高贵慷慨悲壮之士,从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了袁崇焕的精神火焰,看到了人性中正义,忠义,信义的光芒。当袁崇焕下狱时,有一个叫程本直的布衣书生慷慨的为袁崇焕喊冤,申请为袁崇焕而死,结果,崇祯杀了他,圆了这个慷慨侠义的书生的意愿。后来,更有一个忠义的余姓仆人,收拾了袁崇焕的遗骸葬于北京广渠门外,并且世代子孙为袁督师守墓。
但凡悲剧英雄,都无畏命运。“虽千万人吾往矣”,“明知不可而为之”。所谓英雄,他们生命的意义不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为了高贵的信念。
就像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之战,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和英雄阿克硫丝的绕城大战。当赫克托尔的风流弟弟帕里斯带来了倾国倾城的女人海伦,他就知道特洛伊会面临一场浩劫,甚至会因为这个女人而在战火中毁灭。然后,他没有去逃命,而是率领特洛伊军队同希腊军队战斗着,为了国土城池,为了荣誉,为了信念。双方几十次恶战,最后,一番城下对决,赫克托尔死在阿克硫丝剑下。那一幕,让人的悲怆到了极点。古希腊的英雄被命运打击,袁崇焕是被时势打击,时势和命运本质上是一回事。
袁崇焕中进士后,被分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县。天启二年,他到北京来报告职务。他平日是很喜欢高谈阔论的,大概在北京和友人谈话时,发表了一些对辽东军事的见解很是中肯,引起了御史侯恂的注意,便向朝廷保荐他有军事才能,于是获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袁崇焕任兵部主事不久,明军在广宁覆没,满朝惊惶失措。清兵势如破竹,锐不可当,自万历四十六年到那时,四年多的时间内,覆没了明军数十万,攻占抚顺、开原、铁岭、沈阳、辽阳,直逼山海关。明军打一仗,败一仗,山海关是不是守得住,谁都不敢说。山海关一失,清兵就长驱而到北京了。于是北京宣布戒严,进入紧急状态。就在这京师中人心惶惶的时候,袁崇焕骑了一匹马,孤身一人出关去考察。兵部中忽然不见了袁主事,大家十分惊讶,家人也不知他到了哪里。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详细报告关上形势,宣称:“只要给我兵马粮饷,我一人足可守得住山海关。”这件事充分表现了他行事任性,很有胆识,敢作敢为而脚踏实地,但狂气也是十足。若在平时,他上司多半要斥责他擅离职守,罢他的官,但这时朝廷正在忧急彷徨之际,听他说得头头是道,便升他为兵备佥事,派他去助守山海关。袁崇焕终于得到了他梦想已久的机会,雄心勃勃的到国防前线去效力。
单骑阅塞,毛遂自荐,袁崇焕第一次出山是何等的豪迈。然而,经历了边关的战火和复杂的政治斗争,况且袁崇焕本来就是书生,史书兵书读得很多,读书思鉴,他很清醒的看到了他未来会面临的命运。天启末年,他取得宁锦大战的胜利却因为魏忠贤的迫害辞官回家。崇祯皇帝一上台,就立即着手召唤袁崇焕回来主持辽东军事。并且封了袁崇焕为蓟辽督师,督师是什么,是宰相首辅统率部队时,才叫做督师。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统军,只能叫做总督。再次一级的文官统军,是巡抚。武官的最高职位只能是总兵。袁崇焕面对皇帝如此高的信任,内心却十分的清醒,他在给崇祯皇帝的奏章中说道:“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为怨实多,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陛下爱臣知臣,臣何必过疑惧?”他在二次出山之时,就想到了行军打仗,貌似可疑的事情很多,敌人肯定会利用这些来离间,也预料到了督师高位下的是刀山火海的危机。然而,袁崇焕毕竟是袁崇焕,他的悲壮气概,或者说是蛮子性格,使他“纵是刀山火海,吾往矣”。
明朝末年的中国,已经浸淫在儒家中庸之道数千年,文官们早已是明哲保身为先,识时务者为俊杰。按易中天的话,这是一个羊的时代。只有先秦才是虎豹的时代,才会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概。袁崇焕不是卑微苟且的羊,金庸先生说袁崇焕是一柄锋锐绝伦、精刚无俦的宝剑。当清和升平的时日,悬在壁上,不免会中夜自啸,跃出剑匣。在天昏地暗的乱世,则屠龙杀虎之后,终于寸寸断折。袁崇焕就是一腔热血化碧成剑,纵然寸寸折断,也会跃出剑匣,呼啸长空,屠龙杀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