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民族英雄(2 / 2)

蛮族战皇 末家大少 0 字 2022-02-21

倭寇源自岛国日本南朝。

十四纪末叶,日本北朝的足利氏征服了南朝,统一了日本。

南朝一批失败后的武士流亡海岛,他们勾结一批当地商人和破产农民,流窜到中国沿海,名义上是做生意,实则走私和掳掠,无恶不作。

时至明朝统治中后期,华夏南疆倭祸严重,江浙首当其冲,受害最烈。

倭寇与东南大陆当地不法分子相勾结,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为消灭倭寇,明朝从嘉靖二十六年(1547),开始委派官吏,加强海防,展开抗倭斗争。

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大肆侵扰浙东沿海。

当时由兵部推荐,诏移出身贫寒、靠战功擢升为广东都指挥佥事的俞大猷,从广东带兵到浙东、苏南平倭,受命为宁(波)台(州)参将。

那时倭寇已破宁波昌国卫、绍兴临山卫,转掠松阳,不到一个月,竟连袭浙东大部分地区,所到之处,烧杀抢夺,无所不为,根本没有把一群明军放在眼里。

俞大猷到任后,立即派出小分队进行侦察,发现倭寇的机动性非常强大,今天在此,明天又在彼,其主要接应的方式是战舰海上随行,每到一处就下舰登陆,抢掠后乘舰而遁。

浙东地区地势复杂,水路又多,自然给明军的追剿带来了很多麻烦。

在具体分析敌情后,作为一个智谋出众的军事将领,俞大猷认为明军主要的战术不应该是尾随追击,那样只能在倭寇背后被牵着打转,总也追不上。

最好的办法是清理河道上的敌舰,令敌回救,然后以重兵逐之下海,边逐边击,并事先在沿海布下舟师,形成包围之势。

当时有人表示反对,说如断倭退路,必定会使倭寇全力内袭,攻入腹地,为患甚重。

不过这种人读的什么兵书我们姑且不谈。毕竟它体现的是毫无作为论,想被倭寇戏着玩。

俞大猷据理力争。他说:倭寇毕竟是入侵之敌,他们之所以敢来犯我疆土,乃仗着舟舰可载其逃,一入海就无法追赶,所以他们从来都只在沿海骚扰,如果他们深入内地,和海上失去联系,就如丧家之犬,必被我大军全剿。

因此,只要灭其战舰,其必返救,一救则正入我彀中,正应兵法攻其必救,如何不胜?

俞大猷的方略受到了上司的支持。他被授权调集福建沿海的明军舟师,以福建制造的楼船分布沿海岛屿,伺机率领精锐部队沿河道突袭倭寇战舰。

1553年3月,俞大猷率闽中楼船突击普陀山的倭寇新巢。

时徽州人王直,勾结倭寇进犯镇海关,遭到明朝守军的反击,退据金塘岛,集聚于沥港。

由于金塘岛形势险要,明朝官兵一时难以攻克。

次年三月,浙闽提督王抒缜密地侦察金塘岛地形后,制订了周密的作战计划,遣参将俞大猷从沥港正面进攻,参将汤克宽从西堠门堵住倭寇退路,采用两面夹攻的战术,配合戚继光、邓城等将领,以福建楼船战于宁波、绍兴、松阳诸郡。

是役焚舟数十艘,斩俘敌千余人,一显楼船的威力。

这场战斗也是舟山抗倭历史上首次大捷,影响深远。

为此,俞大猷把沥港改称为“平倭港”。当地百姓为了褒扬俞大猷抗倭的业绩,又在沥港建立了“平倭碑”,以供后人瞻仰。

当时遭受重创的王直等余贼逃遁,获得大捷的俞大猷竟遭停俸。

或许,这也体现了明朝一佞党群的强大作为。

他们打压功臣,也显得有些迫不及待了。

这亦是一种人的所谓作为。

这种人如果活在当下,出门必定被民众身后套麻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