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所谓民生(2 / 2)

蛮族战皇 末家大少 0 字 2022-02-21

另一种民生,泛称平民身分的学生,与“官生”相对。

明沉德符《野获编科场宗室应试之始》:“郑世子条奏七事,俱为宗藩应试,胪列,一令奉国中尉以下,尽同民生赴考入学。”

《清史稿选举志一》:“少詹事李若琳首为祭酒,请仿明初制,广收生徒,官生除恩荫外,七品以上官子弟勤敏好学者,民生除贡生外,廪、增、附生员文义优长者,并许提学考选送监。”

在最初的户部的记载中,“民生”谓人口增殖。

严复《按语》:“地产有限而民生无穷。”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

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老百姓的生活来源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民生话语体系的真正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先秦诸子百家中,重视民之生计疾苦的学子,诗人不在少数,如《左传》、《论语》、《礼记》中均有孔子及其弟子关于请求当时国君轻徭薄赋,使民休养生息的话语,并将其上升到了君民关系的高度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学派,主张无为的道家学派,秉持的实际上也是类似的主张。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

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

从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

其实作为普通的民众,我们活在当下,成长在大自然的自然资源之中,谁不想少有所养,老有所依。

所以每个劳动人民都是毕生奋斗,自强不息的勤奋劳作。

只要遇到一个善于治国,勤政爱民的好时代,那势必就是万民致富,国资昌盛的景象。

如果统治阶级只是贪图个人享受,不去管理劳苦大众的生存问题,这样一来,管理混乱,官吏,治理无方,天灾并举。

那么一个动乱加暴乱,最终会是王朝更迭战争的灾难,势必来临

由于民生的不易操作和把握,反倒容易冲淡人们对于直接、切身、具体、真正的民生的关注和改善,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

在封建王朝的制度最终不再合适一个时代的变革与发展时。

当时改革求发展,变革求富强民主的孙中山,对民生的界定大致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立论的。

由于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太大,所包括的内容过于庞大,所涉及的面过于宽泛,同具体政策层面上的民生问题难以吻合,难以把握,所以,在具体政策和实际生活领域,人们一般不使用广义上的民生概念。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准确,也容易把握,容易同具体层面上的民生政策吻合。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

比如,如今社会上流行的说法--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语中的“民生”,就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公袁可立乃抗疏曰:'朝有不直、毁名之臣,则民生休戚、人品邪正,谁复为国家昌言乎?'”

《东周列国志》第三回:“卫武公曰:'臣职在司徒,若主上一行,民生离散,臣之咎难辞矣。'”

过去的旧时代是,无有人权,不谈“民生”。

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

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

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即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

从责任角度看,就是现代和将来,和任何执政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