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文治天下(1 / 2)

蛮族战皇 末家大少 0 字 2022-02-21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出处《伐晋兴齐》。

虽然此前武则天时代动用了科举制度,选拔任用了很多人才,使得大唐盛行一时的文人风雅。甚至于影响到中唐和后唐时期,出了很多的诗人。

到了宋代,当时的背景处在北部草原游牧民族发展迅猛的历史时代,于是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内外矛盾错综交织。

学者严复曾说:“古人好读前四史,亦以其文字耳。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可断言也。”

他的言下之意,我们现在的文化,包括教科书的很多内涵,都有着很深远的大宋文化传承氛围。

事实我们看到后来,南宋灭掉此后,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他们没有新的文化氛围加入,毕竟蒙古人才开始有自己文字。

明朝也没有更多的新文化体现,也是把宋代的一切照搬。

满清王朝更是元代历史的又一个延续。

说起宋朝,我们自然会想到诸多文人雅士美妙的诗词、领先世界的科技发明、登峰造极的水墨丹青绘画……

这些辉煌灿烂的文化和成就并非偶然出现,而是当朝者推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结果。

这事实是统治阶级,意识到了他们需要一个合理的管理体系,来推送民族自身的富强,只有国家富强了,科技文化发展了,军事力量和国防力量自然也就上去了。

其实这就是治国平天下的策论。

宋朝在政治制度上以史为鉴,守内虚外,推行“以文治国”的理念,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先“以文治天下”的国家。

公元960年,我们看看当时的宋朝是如何的仓促建立。

在赵匡胤陈桥兵变的不久,北宋王朝建立之初,宋朝系四面楚歌。

至少后周,被夺取权力,强势打压下去的旧军阀,旧贵族势力,他是内心不服赵家的。

其实就是后周的皇帝坐在那里,他们也是心里不舒服和服气。

很多有钱人,都是希望自己能坐皇帝位的个东西。

北宋的周边,民族政权威胁无时不在。

在这种状况下,宋朝为何推行重文轻武政策呢?我们或许可以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中找到答案。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我们不重复。

但是他充分体现了,此刻我们不打了,坐下来,大家安心的过日子的基本理念。

这种兵不血刃,就让属下拥兵自重,争权夺利的一帮兄弟就此歇菜,解甲归田的作为,值得我们从政的人去理解和探讨。

毕竟再搞下去,皇袍加身的就是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了。国民已经不堪战争的苦难,不能在打下去了。

宋朝在唐朝晚期,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战争不断的基础上建立。

所以它的政权本身来自藩镇割据,它不允许手下的将领再走过去的路线。迟早也去威胁到自己。

这也是历史学家评论的,开国始祖赵匡胤,因为系亲身经历了五代十国的种种军事政变和战乱,而他也是因兵变才黄袍加身,因此对“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有着深切的体会。

这也就是“枪杆子里面去政权”的说词。

为了防止历史重演,他借鉴历史,限制和削弱将领兵权,将兵权全部收归皇帝之手。

事实建立中央集权,统一管理的王朝等级制度,这是一个大方向的问题。也是势在必行的。

宋朝建立之后,宋太祖不急于收复北方的幽云十六州,也不立刻收拾十国分裂割据的残局,而是听取赵普的建议,夺取统兵大将手中的军权。

可以从赵普的提议,由此而来的“杯酒释兵权”看出,文人的确在“谋算天下,统一社稷,经络帝国,繁荣帝制”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田志光就此评论说,宋朝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是史无前例的

那是一个文官制度高度发达的朝代。

毕竟让封建帝国的皇帝就此奉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管理理念,推行“重用儒臣”的治国方针,这并不容易。

这意味着作为皇帝,文治武功中的文治,就得一多半放权给这些文人了。

历代的皇帝,都是希望自己金口玉言来管理天下,事实上他看不到自己庞大帝国的很多地方,又如何治理?

这和某些没有怎么读书,但是把权利看得比命中重集团董事说的话:“你算老几,我听你的?”

这和历代皇帝的言词如出一辙。但是没有人才的管理,国家和企业,寸步难行。

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不等于个人意志。

民众、群体的意向,才是社会最终发展的去向。

所以那些皇帝最后扑街了,那些一意孤行的董事长也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