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历史渊源(2 / 2)

蛮族战皇 末家大少 0 字 2022-02-21

蒙古人由此,逐渐形成了尼伦蒙古和迭儿列斤蒙古两大部落集团。

到了12世纪,尼伦蒙古已经有了很多氏族和部落,其中有乞颜、孛儿只斤、巴阿邻、别勒古纳惕、不古纳惕、哈答斤、萨勒知兀惕、沼兀列亦惕、那牙勒、巴鲁剌思、不答阿惕、阿答儿斤、兀鲁兀惕、忙忽惕、失主兀惕、朵豁剌惕、泰亦赤兀惕、别速惕、雪你惕、合卜秃儿合思等等,他们都是阿兰豁阿的后代,这些氏族是蒙古部的同族集团。

迭儿列斤蒙古人的氏族部落也繁衍很快,其中有捏古斯、翁吉剌、兀良哈、亦乞列思、斡勒忽纳惕、火罗剌思、燕只斤、嫩真、许兀慎、逊都思、伯岳兀等大小氏族部落。

他们之中有的被尼伦蒙古征服,如阿鲁剌惕、斡罗纳儿、雪你惕。在上述迭儿列斤氏族中,除弘吉剌人自成一独立而强大的集团之外,其他多数是蒙古贵族的附属民。

所以我们看民族历史,从地域民族部落分布情况来看,在10世纪至12世纪的蒙古高原上,从杭爱山以东,直到今大兴安岭,都属于蒙古部落的牧场。

当然,西迁的蒙吉各部或多或少吸收了留居当地的突厥语族人口,因而蒙古人自身的语言、习俗、生产生活等方面也受到突厥人的影响,发生了很大变化,使蒙古部落融入了突厥人的血统和文化成分,因此,有些学者,此后也把突厥语族人作为蒙古族的族源之一写入著作中。

尼伦蒙古和迭儿列斤蒙古,合在一起被称作“也克蒙古”(大蒙古)或合木黑蒙古“一切蒙古人”。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原蒙古人,如札剌亦儿人、塔塔儿人、篾儿乞人、外剌人、八儿忽人、秃马惕人等。

自9世纪以后直到13世纪初,在蒙古高原西半部还有克列、乃蛮和汪古,三个强大的突厥语系部落。

他们的民族一直信奉景教(基督教聂思脱里派)。

在13世纪以前,当时的蒙古诸部落,各有各自的名称和稳定的活动地域。

他们的社会形式(氏族制,奴隶制,封建制)、文化、经济发展不平衡。

所以有的部落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封建制,有的则处在原始氏族社会发展阶段。

各部落的经济状态和生产力发展也不相同,有的从事游牧业,有的从事狩猎业,有的则从事农业。

各部之间的语言也有地区明显的差异,这都是民族不互相往来,地区交流蔽塞的后果。

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建国后,还有9种不同方言,宗教信仰也互有区别,有的信仰景教,有的则信仰萨满教,有的部落已经开始使用文字,有的则刻木记事。

自12世纪开始,在蒙古高原逐渐因为部落兼并战争,逐步形成几大部落集团。

为了争夺统治全蒙古的统一权力,他们之间由此发生了无休止的牧民领主战争。

所以进入中世纪时代,蒙古地区形成了《蒙古秘史》所描述的“天下扰攘互相攻劫,人不安生”的混乱局势。

于是,为了求证成吉思汗真正的出生地。

孟松林多次去斡难河流域考察,几乎走遍了鄂嫩河上游的森林、草原、河流、小溪,并五次横穿豁儿豁纳黑川,多次往返于鄂嫩河上下流域,甚至是俄罗斯赤塔州境内的鄂嫩河。

在查阅了古今中外大量史料,通过反复的实地考察和对比后,他认为宾德尔苏木斡难河(鄂嫩河)边的迭里温孛勒答黑山(德伦宝立德格山)才是铁木真成吉思汗的真正出生地。

因为“只有宾德尔苏木的德伦宝立德格山附近的豁儿豁纳黑川原野,才具备承载千军万马的辽阔,只有那里才具备牧放几十万只牛羊的草原。

而达达勒苏木的德伦宝立德格山周围是一个山区,地域狭小,森林密布,而且,距斡难河26公里,它不具备成为当时已是蒙古乞颜部头领也速该把阿秃儿统领万众人马的领地”。

从而他令人信服地佐证了蒙古史学家苏和老师的观点。

科学的论证,事实的考证,才是一个历史学者科学的态度,至少我会为前辈孟松林点赞。

事实上我们书写曾经的历史,描写过往的一代人的军事,论述其曾经的政治格局,都要从历史的角度,体现一种真实。

那么铁木真的出生地,就在鄂嫩河边的迭里温孛勒答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