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晦暗之时(1 / 2)

蛮族战皇 末家大少 0 字 2022-02-21

 我没有走进这面前的兰亭书苑时,远远的在湖心岛上空看到了一片暗云。

我走着走着叹了口气,然后自言自语的说:“愁云惨淡哀愁苦,社稷江山亦飘摇。”

身边此刻,只有上官婉儿跟着我,车马毕竟不得入宫,更不可能让那些侍卫,马车驾持人员更这里来。

上官婉儿是点点头说:“皇帝病重,估计时日无多,此后宫里嫔妃都在等着易名更章,改换民主,都在打听谁会是太子的人选。”

我其实知道高宗一死,事实大唐天下,系武则天一手遮天。

中宗和睿宗,先后都只象征性地当了55天和半年的皇帝,便被武则天废掉,她自己革唐为周,最终任用酷吏和亲信,当上了女皇帝。

根据后来的很多史书记载(这里提请注意,不是正史,毕竟正史不敢说多),单是至亲,武则天前后共杀死了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四个哥哥,两个姐姐,一个亲甥女很多前朝旧臣就不用枚举了

而这一切,那些故事的单面说词,只不过是为了彰显她,一个在此刻孤立无援的女人,不得不争宠争权,实现她的最终皇帝梦,因此就界定此人的人性,可见其人险毒至极。

不过凭心而论,她当上皇帝以后,确实也采取了一些进步的改革措施,包括广开科举,知人善任,抑制豪门垄断她奖励农桑,兴修水利,使得社会稳定,政局开明。武则天时代,万邦来朝,社会经济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这就奇怪了,一个很有德政的女人,事实能广开科举,知人善任,抑制豪门垄断她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已经是巾帼不让须眉。

事实上也是很有一番作为的女人,为何她要杀这么一片人?

我们慢慢看其中的原委和事实,只有贴近两边的说法,才不可能“瞎子摸象”。

何况任何一边都要讲出事实,不得添加原料和缔造事实结果。

史家本着“不没其实”的记史原则,对她的一生作出了客观评价:掩鼻之谗……人彘之酷……夺嫡之谋,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然犹泛延谠议,时礼正人……尊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

在此刻进去听武则天说什么要求的时候,我们姑且来看看此前对她杖责致死王皇后和萧淑妃的真像。

王氏容貌漂亮,性格温顺善良,经同安大长公主告知于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将她许配给皇子晋王李治为王妃。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废黜太子李承乾,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册封王氏为太子妃,并提拔其父王仁、担任陈州刺史。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唐高宗正式册立这王氏为皇后,其父王仁为特进,封魏国公。其母柳氏,封魏国夫人。王仁死后,追赠司空。

起初,萧淑妃亦有恩宠,而才人武媚娘(“才人武则天”一说并不科学),于贞观末年,以先帝宫人身份出居感业寺,此时受召,纳为唐高宗的昭仪,不久就与王氏、萧淑妃争宠,互相诋毁揭短。

这其中的最多情节,就是唐高宗去感业寺祭祖,皇帝居然在感业寺留宿,是还带着招幸这里出家的武媚娘?

过去的这些细节我们不说多,毕竟没有资料和事实真像不能乱说。

正史中对复出的武媚娘的记载,首出于《旧唐书》。

记载过程如下:初,武皇后贞观末随太宗嫔御居于感业寺,后及左右数为之言,高宗由是复召入宫,立为昭仪。俄而渐承恩宠,遂与后及良娣萧氏递相谮毁。帝终不纳后言,而昭仪宠遇日厚。后惧不自安,密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事发,帝大怒,断柳氏不许入宫中,后舅中书令罢知政事,并将废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固谏,乃止。

后纳李义府之策,永徽六年十月,废后及萧良娣皆为庶人,囚之别院。

武昭仪令人皆缢杀之。

后母柳氏、兄尚衣奉御全信及萧氏兄弟,并配流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