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 倨忽如此(2 / 2)

他讲话头单只指向不依不饶的种辑一人,还是存了不愿将此事闹大、得罪其他人的心思,这些人里面有新晋的尚书、有皇帝的姐夫、亲侍,都不是轻易能得罪的。

“你!”

种辑刚说了一个字,话就被穆顺截了先,他悠悠转身对李坚问道:“李令,你来说,究竟是何等要事,得趋近上禀?若是没有,可是不敬之罪!”

“有、有!”李坚连忙神气的说道:“关东传来的军报,按例要第一个进呈国家,公车司马令荣公已随我在门后等候。这军令之急,可不容耽搁,就现下这一会功夫,已是贻误了。”

邓昌见种辑气恼的模样,这其中又属他资历最深、官爵最大,于是开口转圜道:“楼梯狭窄,避让不易,军情紧急,内谒者不及行礼,也都是常情。既是如此,便各自揭过吧,内谒者自去通禀。”

“还是邓公老成大度。”穆顺笑眯眯的回了句,接着便冲李坚横了一眼,努嘴道:“还不快上去?”

李坚心里一颤,但低着头小步趋了上去。

邓昌与种辑、射援等人面色各异,纷纷走出楼梯,到各自的席榻上安坐着,一语不发。

这只是一段很小的插曲,站在高楼之上的皇帝似乎并未有所察觉,反倒很快便召见了等候着的公车司马令荣合。

在最初的时候,皇帝为了不让大权旁落,受到忽视,费尽苦心从尚书台夺回了亲自御览批奏的权力。臣民大小奏疏,皆由当时的公车司马令王端在第一时间呈交皇帝御览,从而导致尚书台沦落为只负责拟诏、处理具体事务的行政机构。虽然皇帝借此获取了权力与安身的资本,但随着他大权在握、树立威严之后,这个举措的弊端便开始凸显了出来。每日繁杂琐碎的政务不仅挤占了他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让他几乎没有别的时候去关注更紧要的事情,而且这也让尚书台以及录尚书事的大臣们心有不满,因为没有了决策权,只有一个参议权,什么都由皇帝一人乾纲独断,中台及大臣沦为闲置。

从长远的角度看,这并不利于内部的和谐统一与机制的长效运转。

所以皇帝在与大臣的几次试探与博弈、明争暗斗过后,开始将这个掌握在手中弊大于利的权力让了出去,定下了承明殿议事的规矩。以后公车司马令收集臣民奏疏后,首先要将其转交承明殿处理,以小事辄办,大事先商议定策,再请皇帝裁决的原则,使皇帝从冗杂的政务中脱身,将精力全部放在紧要的几件事上去。

荣合转呈的,正是来自关东的一份紧要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