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领结婚证(2 / 2)

随身空间 佛曰佛曰 4960 字 2019-09-07

“给吧,你们现在是国家认可和保护的合法夫妻了。望百年好合,白头偕老。”妇女将红本本递给张太平说道。

“谢谢您吉言。”张太平笑呵呵的道谢道。

看着手里的红本本,心里一阵火热,心中的枷锁和心结终于解开了。

本不需要如此麻烦的。虽然别人看不出来什么,道德上也不会受到任何谴责。但是张太平好说也是一个上过大学,接受过法律教育的人,就是过不了自己那一关,不领结婚证不给自己一个交代,总觉得自己是趁人之危、是可耻的。有一种时时刻刻被上天监视着的感觉。

其实人也就活个问心无愧,不管是做坏事还是做好事,只要能给自己找到理由说服自己问心无愧,才能做得理所当然。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做坏事后良心总是在无时无刻的谴责着自己,但是有些人做过坏事之后却能安安心心的宛如什么都没有发生一般。

只有说服了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交代,不管这件事本身是好是坏,也不管这个交代是否牵强,只要能让自己感到问心无愧,才不会在心里留下后遗症。

张太平就是这种人,领了结婚证是对自己的交代,也是对蔡雅芝的负责。心结解开,所以裂开大嘴笑的格外开心。

蔡雅芝不明白张太平为什么这么高兴,也不是太明白着个红本本具体的意义,但是办事处妇女说的“国家承认的和保护的合法夫妻”这句话却是听明白了,所以脸上也是一片喜庆。

出了民政局,接着马不停蹄的又赶到派出所。给丫丫办户口不需要多少东西,只需要户口本再填一份资料,上交五百块钱就行了。是第一胎,还是个女孩子,没有多胎或者超生的情况,在农村的户口还是很好办的。

这是传统的现状,虽然一直强调那女平等,男孩女孩都一样,但是在农村里重男轻女还是融在了骨子里,甚至在国家的一些扶贫政策上就能体现到。比如双女户,独生女户,每年都是有一定补贴的。

在农村人的观念中一男一女是最好的结果,儿女承欢膝下。但是生男生女是不由人决定的,生两个男孩的也不再少数,两个男孩的家庭负担重,不论是以后的结婚还是房子,父母都得准备两份。这些人去给孩子办户口时政策感受不到,更是会受到罚款。

总的来说,人们对全都是女孩子的家庭是有一种从骨子里发出来的同情的(这是发展几千年沉淀的思想)。因为在农村人的传统中,老了后有人送终是很关键的,而女孩子长大后嫁出去就算外姓了。骂人时骂他老了没人送终,别看是平平常常的一句话,是一种揭伤疤的骂法。

办完所有的正事,街上的人也多了起来。逛街就逛了个热闹,有人才有热闹,有热闹才有逛头。如果敞开大街让你一个人去逛冷清的大街,即便是给你摆上世界上所有的物品,你估计没有兴趣去转悠。

这会儿大集刚上来,做生意的人已经摆好了摊位,远路的人才往来赶,街上还不拥挤。

像这种农村的大集,一般都是前半年集上的人不太多。秋天过后,随着天气逐渐冷下来,一集比一集的人多,到了接近年关的一年的最后几集,真可以达到摩肩接踵、挥汗成雨的地步,逛街都是用挤的。

那时候是生意最好的时候,往往一年收入的一少部分都是来自那几集。当地做生意的人就会封锁了道路不让车通过,整条街会变成购物的圣地,也是小偷活动最频繁的时候和地方。

现在还只是刚刚入秋,离年关还早,街上的人就是到了中午最多的时候也不会太过夸张。

娘俩走在街上,东张西望,好奇不已。

看到街上有卖棉花糖的,小丫丫也不说要,就站在跟前咽着口水。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逛过街,还不懂得向父母撒娇要东西。以前看见张大帅不跑就已经是万幸了,还哪有上前撒娇的道理?

张太平不由得一阵怜惜,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年龄正是在父母怀里撒娇,上街总是会缠着父母要这要那。而丫丫仿佛失去了这项技能似的,很懂事的只是看看,却不开口要。

“想要什么,告诉爸爸,爸爸给你买。”张太平将丫丫架到脖子上,来到卖棉花糖的车子前。

“多少钱一团?”张太平问着卖的车主。

“一块钱一块,要几块?”

“来三块吧。”

卖棉花糖的中年人麻利地摇动机器,不一刻就摇出三团雪白蓬松如棉花的棉花糖。这个中年人还好,没提前做出来挂在车子上的铁丝上,那样风一吹既不干净又容易消融了。现场制作是费些事,但却胜在让人放心。

张太平接过三团棉花糖,分给一人一块。小孩子对这种东西好像有天分似的,一到手不用人教就能吃的有津有味。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