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尽早离开不需要自己的舞台?(1 / 2)

 为臣者作为臣子的地位决定了必须仰君王的鼻息行事,因为他需要你时,会给你搭建一个施展本领的舞台;他如果对你不再感兴趣,你倒楣的日子就快到了。这里关键的一点是,为臣者要能够察微知著,能够及早发现于己不利的苗头。

刘秉忠虽是忽必烈的“第一智囊”,但长期以来,他的身份是很独特的:无官无爵,而以宾友乃至门客的身份参预政治。

由于早年吃斋念佛的缘故,刘秉忠在生活上也很俭朴,繁忙的政务之余,还不时温习昔日斋居素食的生活,甚至身着僧衣,品尝休闲的乐趣。

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儒士都做了高官,一些大臣和忽必烈也觉得不能亏待刘秉忠。翰林学士王鄂即上书说:“刘秉忠久侍藩邸,已有多年,参帷幄之谋,定国家大计,忠贞勤勉,应予褒奖。现陛下已御极天下,万物维新,而功臣刘秉忠却仍野服散居,臣深为不安。请授以显爵,藉以勉励群臣。”

中书左丞姚枢、中书右丞廉希宪、翰林侍读学士郝经、国子祭酒许衡等汉族大臣,亦向忽必烈提出类似建议。忽必烈深以为是,下诏拜刘秉忠为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预中书省事。又亲自作媒,把翰林侍读学士窦默的女儿嫁给刘秉忠为妻,将豪华的奉先坊赐给刘秉忠作私宅。

面对一连串的“好事”,刘秉忠推辞再三,但忽必烈坚执不许。刘秉忠只好接受了封赏。

尽管有了显爵、豪宅和美妻,但刘秉忠戒慎戒惧,仍时常出居佛寺,过着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为了表明心意,他还自号为“藏春散人”,韬光养晦。

君臣相处久了,难免会有误会和猜疑。特别是卷入复杂的人事纠葛时,更会加重君主对臣下的怀疑。刘秉忠在忽必烈身边达三十年之久,遭到的最大怀疑,是因受了中书平章王文统的牵连。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咪咪阅读,iiread 安装最新版。】

王文统,字以道,山东益都人。金末元初,统治山东的是地方军阀李全、李璮父子,李全死后,李璮承袭父职,管辖山东地区。为了发展个人势力和实现长期占据山东的目的,李璮一面在山东招揽人才,积聚力量;一面在蒙古王朝中积极活动,索要钱粮和兵权。王文统是益都的名士,李璮娶了他的女儿,并努力为他在忽必烈身边谋职。刘秉忠一向爱才,喜欢推荐人才,见王文统博学多识,尤善于理财,便向忽必烈荐举,让王文统当了平章政事,进入了蒙古的中枢机构。当时,廉希宪、张易、高挺、赵良弼等人也都荐举了王文统。

李璮的兵权不断扩大,野心也就随着膨胀。有了岳丈王文统在朝中任职,获取中央情报,李璮更加快寻找机会,谋求割据自立。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李璮擅自发兵修筑益都城堑,谎报宋人来攻,请求节制诸道兵马,补充兵器。忽必烈不知实情,下诏拨给十万枝箭。次年二月,李璮认为发动叛乱的时机已经成熟,便派人向南宋表示归顺,同时在海州发动兵变,尽杀蒙古戍兵,率五万余人自海上北归登岸,占领益都,分兵四出,攻占蒲台、淄川等地。

忽必烈闻听事变,立即将王文统逮捕处死,下诏讨伐李璮。元军南下,将李璮包围在济南府。为迅速平叛,忽必烈又派右丞相史天泽至济南督战。七月,元军攻破济南,斩杀李璮,平息了叛乱。

叛乱虽平,但对忽必烈震动很大。忽必烈看到支持李璮的既有近在身边的王文统等执政大臣,又有地方汉族武装如戴曲薛、张邦直等人,从此加重了对汉人的疑忌心理。忽必烈开始采取措施,防范汉人权力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