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为官当先为人?(2)(1 / 2)

 傅昭字茂远,是北地灵州(今宁夏灵武北)人。傅昭一生经历宋、齐、梁三朝,任过州郡属官、地方长官、朝廷官员,在各种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保持了自己的地位和名声,可谓深通立身之道。

傅昭的立身之道,概括起来有二个字:一慎,二清。

傅昭的父亲名叫傅淡,在南朝刘宋时以善《三礼》知名,曾任竟陵王刘诞的属官。刘诞谋反,傅淡也受到牵连被杀。当时傅昭年仅6岁,但父亲之死,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记下了为人须谨慎的教训。后来,司徒建安王刘休仁欲召傅昭为属官,傅昭看到宋朝的政局不稳,没有应召。南朝萧齐永明初年,傅昭长期任南郡王萧昭业的侍读。后来,萧昭业继帝位,他旧时的属僚臣工纷纷争求权宠,唯有傅昭守正无所参入,不求荣耀,仅求保身而已。后来,萧昭业仅当皇帝6个月便被废,傅昭因未卷入这场政治争斗而免祸。南朝萧梁时,有一次儿媳从娘家带回牛肉以孝敬傅昭。那时候有个法令,禁止私自屠宰耕牛。傅昭便对儿子说:“这牛肉吃了则犯法,告发则害了亲家,还是将牛肉收下埋了吧。”傅昭用此法,既保全了自身,又保护了亲家,可见其处事谨慎周到。

梁武帝天监十一年(公元512年),傅昭被任为信武将军,安成(今广西宾阳东)内史。安成郡中有溪无鱼,有一年盛夏,有人献给傅昭一些鱼。傅昭不愿意收,又不愿得罪送礼者,便把鱼放在门边。别人见此,便不好意思再送了。天监十七年(公元518年),傅昭任智武将军、临海(今浙江临海东南)太守。郡中有一处蜜岩,以前各任太守都把此地封为官地,借以收利。傅昭到任,下令勿封,与民同利。

史载傅昭所莅之官,常以清静为政。傅昭居朝廷,无所请谒,不畜私门生,不交私利。其处世立身可谓明智,傅昭得以善终,被皇帝谥为贞子,正是得益于清廉、谨慎这两个立身之法。

【推荐下,咪咪阅读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 iiread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五、荀攸自谦不争可避祸

有才能的为臣者,不仅是众矢之的,更容易引起主上的猜疑。如果遇事再自以为是、惟恐落于人后而争之不已,早晚一天会大祸临头。聪明人能够有才而不傲、有功而不骄,内有大智、外示以愚。荀攸正是以这种处世之道在乱世之中、雄主之下得以善终的。

荀攸是曹操的一个谋士,他自谦避祸,很注意掩蔽锋芒。

荀攸自从受命军师之职以来,跟随曹操征战疆场,筹划军机,克敌制胜,立下了汗马功劳。平定河北后,曹操即进表汉献帝,对荀攸的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公元207年,曹操下了一个《封功臣令》,对于有贡献之臣论功行赏,其中说道:“忠止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可见在曹营众多的谋臣之中,足见曹操对荀攸的器重了。后来,荀攸转任中军师。曹操做魏公后,任命荀攸为尚书令。

荀攸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谋略,不仅表现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荀攸在朝二十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三国时代,群雄并起,军阀割据,以臣谋主,盗用旗号的事情时有发生。更有一些奸佞小人,专靠搬弄是非而取宠于人。在这样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曹操固然以爱才著称,但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铁腕人物,铲除功高盖主和略有离心倾向的人,却从不犹豫和手软。荀彧身为第一号谋臣,因为死保汉室而不支持曹操做魏公,一样被逼迫自杀,别人又当如何呢?荀攸则很注意将超人的智谋应用到防身固宠、确保个人安危的方面,正如文书所载“深密有智防”。

那么,荀攸是如何处世安身的呢?曹操有一段话很形象也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这一特别的谋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判若两人。参与谋划军机,荀攸智慧过人,迭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荀攸对曹操、对同僚,却注意不露锋芒、不争高下,把才能、智慧、功劳尽量掩藏起来,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怯懦。作为曹操的重要谋士,为曹操“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史家称赞荀攸是“张良、陈平第二”。但荀攸本人对自己的卓著功勋却是守口如瓶、讳莫如深,从不对他人说起。

荀攸大智若愚、随机应变的处世方略,虽有故意装“愚”卖“傻”之嫌,但效果却极佳。荀攸与曹操相处二十年,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荀攸,也没有一处得罪过曹操,或使曹操不悦。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在从征孙权的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对荀攸的品行,推崇备至,被曹操赞誉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都是荀攸以智谋而明哲保身的结果。

嫉贤妒才,几乎是人的本性。愿意别人比自己强的人并不多。所以,有才能的人会遭受更多的不幸和磨难。很多位居高官的人或者尸位素餐,或者“告老还乡”,主要就是因为收敛锋芒,以免成为众矢之的缘故。

六、吕僧珍立身谨慎受皇封

当官处事,一定要诚实,如想偷梁换柱,蒙混过关,万一事情败露,其结果只会罪加一等,而且这也不是修身养性的方法。百种欺诈,不如一实;反复无常,不如开始就注意;疑心太重,不如谨慎;百密一疏,不如少些事情。一般人遇见这种事,往往迷惑而手足无措,都是因为分不清孰轻孰重啊!因此,这个道理如果平时就弄不懂,事到临头再去想,肯定来不及了。古时要拜见别人时,其父兄会以此来教导他;中等以下能力的人,在遇事时怎能短时间内就能达到目的呢?只有平时教养有方,才能求得心安才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