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盐县疑窦(一)(1 / 2)

 第263章 盐县疑窦(一)

郑耀宗带着满腹的狐疑离开皇宫。洛阳皇宫已拆的差不多了,大批的木料和石料运往黄河沿岸,用于修筑大堤。

都是皇上修建皇宫的材料,当然是最好的,有一些楠木是从川蜀之地运回来的,直径达到一米多粗,几丈长,各种大石头重达千斤,用这些修建大堤,那是浪费和奢侈。

很多工匠都心痛的直咂舌,可李孝并不在乎。再好的东西,还有比修大坝重要吗?把洛阳全拆了修建黄河也值得。

那些其他木料,小的,不能用的,全都给那些因为修大坝拆毁房子的百姓建房子。皇上拆毁皇宫为百姓建房,李孝的名声达到了什么高度可想而知,就算尧舜从生也没有这么仁德。

回到荥阳的郑耀宗立即发出通知,让清河崔氏,河东李氏,山东王氏和河东李氏和陇西李氏,还有博陵崔氏,加上范阳卢氏,五姓七家的家主共同齐聚荥阳,研究李孝提出的问题。

郑耀宗不能不担心,李孝抛出了一个条件和一个诱饵,修建道路还能收费,这些他们没听说过。再说旧城改造是为什么?一般都是重新筑新城,改造旧城并不划算,皇家工程都是有利可图的。

但交换条件是必须同意皇上的丈量土地,按田亩交税,不再是使用租庸调制。同时用折现的方法交税,不再是粮食,上交粮也没人要。如果折现交税,必然让粮价大降,否则哪来的钱上缴朝廷。

粮价下降再加上按土地上税,那这些掌握土地千万顷的地主们,哪还有好日子过。所以各大世家和土地多的地主,一起抗拒,让李孝的政策推行不下去。

这些事郑耀宗自己当然不敢决定,所以想约来五姓七家的家主共同商议。

李孝却没管这些,他打算先晒着,一切都得他从扬州回来再说。有后世改革经验的李孝,知道这种社会变革并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欲速则不达,有可能会让天下大乱。

读了那么多书,不能不明白一个道理,王莽也不是坏人,他想改变社会,但他不得方法,以致弄得天下大乱。绿林赤眉起义,王莽被推翻,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全都失败,为什么?就是着急。

李孝也急,但他不能不压抑自己,一点一点来想办法。他一直怀疑陈慧没死,而她在借用世家力量,如果能消除世家,也等于削弱了陈慧的力量。

到现在为止,同样是穿越者的陈慧,难道能维护大地主,大资本家的利益吗?百思不得其解的李孝决定,还是亲自去扬州,弄清陈慧是不是还活着。如果和一个现代人做对手,李孝要好好想想该怎么办?如果不是,那就好办了,他有太多的办法来实现这一切。

打发走郑耀宗之后,立即动身前往扬州。这次有了洛阳的经验,李孝没有从运河坐船走,而是在陆地坐车,从洛阳出发走淮南道,过阜阳到淮安,再到泰州,从那里去扬州。

本来打算从鄂州走,沿长江北岸到扬州,但时间太紧,李孝不想耽误,此时已是夏天,从洛阳周围看到的情况,让他开始心里没底。天下并不是想的那么好,贫困还是最大的问题。如何增加产量,如何让百姓吃上饭,这才是最先要解决的问题。

李孝也知道几件事,第一就是红薯,第二是土豆,第三是玉米,那是导致中国人口大爆炸的几个重要作物。好像全产自海外,明朝才传入中国,自己如果从沿海找到这些东西,那不就解决了大问题吗?去海外怎么办?当然是造船,自己怎么也不能跑青海去造船,造船当然是去大海。

这一路上本来想快一些,但是皇上出巡,毕竟不简单。其实李孝是最简单的,只有三千多人还全是军队,大内侍从不过几百人,也规定沿途官府不许迎接,不用修建任何驻跸的地方。李孝是安营扎寨的,地方官也只是为李孝补给一下。

可是这一走出来,李孝才发现,大唐最大的问题并不是生产力低下,亩产量太低,而是无法保证丰收,是靠天吃饭。

也不知道为什么,后世没听说这么多灾害,这时怎么这么多。洪涝,干旱,蝗虫,霜冻,冰雹,这些都可以让各地欠收。朝廷赋税本来就少,皇上又要赈济那些受灾的地方,还要修水利和道路。

实际考察李孝才知道,自己取消徭役,由政府采购支付钱,完成国家工程的圣旨,是多么的简单和失误,这么庞大的数量谁也支付不起。

这也是为什么武则天就修一个洛阳宫,修建一个万象神宫,就弄出这么大事情的原因,因为用钱的地方太多了。

李孝还没有过潍州到盐州,就已经总结出他犯了三个错误:第一取消全国徭役,第二实行募兵制,第三要取消租庸调制,这完全是不了解情况制定的政策。

看来李孝和王莽有的一拼,如果自己不是因为陈慧事情想去扬州,沿途看到这一切,强力把自己的政策推行下去,恐怕下场和王莽一样。

当他明白这一切的时候,惊出一身冷汗,好险!

他立即从潍州向长安方向传旨,取消租庸调制暂缓执行,特别是折现缴税的决定立即停止,今年还是执行粮食上缴。

李孝不知道,他的圣旨一到长安,黄栎、杨凡他们差点哭出来,皇上怎么想明白的他们不知道,但太好了,皇上终于明白,甘州的方法在全国并不能实行。

中书省马上研究完,通过尚书省向各州府发出通知,华夏二年的夏税还是原来的方法,这让各地官府都松口气。那些世家地主都举杯欢庆,他们胜利了,皇上也拿他们没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