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又遭暗算(1 / 2)

 李成打架事件就这样过去了。

刘兴国之流这次没把李成撵走,极不甘心,在伺机而动。

李成本没想到李其昌能这么处理,总算又逃过一劫。

开学快一个月了,学校要进行第一次月考。

这也是李成研究生毕业,回到学校的第一次考试。

对他来说,意义特别重大。

都知道你研究生毕业了,学问和水平肯定又有大幅度的提高。

其实老师的学问多少,水平高低都是隐形的,不好比较;唯一能直接比较的就是考试成绩。

学校和社会也是以教学成绩来甄别老师的好坏。

因此,“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就是应试教育的真实写照。

别的语文老师非常重视这次月考,领着学生反复复习学过的知识。

从字词到篇章,从诗歌背诵到名句默写,从现代文到文言文,从随笔到作文。

因为他们都想考个第一,以此得到校长卢霞和学生家长的认可,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校站稳脚跟。

说来也巧,李成自从当上老师的哪一天起,对学校的各种考试就有抵触情绪,对分数、名次更是不感兴趣。

他只喜欢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无忧无虑的听、说、读、写,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他的课堂上,经常听到学生激烈的辩论声,抑扬顿挫的朗诵声,还有优美动听的歌声。

学生上他的课,就是一种享受:在他的眼里没有差生,每个人都有着同等的机会。

他的提问从来不点名,都是自愿起来回答,甚至不用举手,站起来就说,说完就坐下。

同样一个问题,如有不同意见,随时随地就可展开辩论,以致他的学生为了不同的观点,争得面红耳赤,他却在一旁笑的

合不拢嘴。

按他的说法就是: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要培养创造力,首先要让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李成学生的综合素质确实得到了提高,也受到了一些家长的认可。

如果李成的考试成绩再数一数二的,那么李成毫无疑问的就是那个时代的好老师!

可物化弄人,李成却偏偏置身于那个应试教育流行的时代。

他的教学理念,在当时显得是那么的不合拍,众人向东,他偏向西,独自行走在一条布满荆棘,崎岖不平的看不到尽头的小路上。

看他的神情,是那么的坚强刚毅,是那么的义无反顾,真有屈原当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英雄气概!

正因如此,在李成的脑子里根本就没有成绩、分数、名次的位置,甚至从来不去考虑这些。

殊不知在那个时代,人们眼中的好老师其实就是些急功近利,把成绩看得比命还重要的急先锋!

刘兴国他们就是这样做的:晚上让学生把每课的生字词抄写十遍,凡是要求背诵的诗词、名篇抄五遍,每天晚上写一篇60

0字以上的作文为了能考个好成绩,不惜牺牲学生的睡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