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节看透(粉红810+)(1 / 2)

衣香 15端木景晨 0 字 2021-11-06

 盛乐钰的离世,给盛家拢上一层阴霾。</p>

盛夫人一直病着,东瑗和盛乐芸陪在她床前,二奶奶葛氏和表姑娘秦奕每日都来请安,客气问是否需要伺候。</p>

东瑗让她们回去,她们也没有坚持。</p>

而后东瑗才隐约听家里的下人议论,说二奶奶怕盛夫人也染了天花,不敢靠前。</p>

而表姑娘秦奕大约则是因为怕遇着三爷,毁了她难得一遇的好姻缘。</p>

盛乐钰停灵几日,家里请人念经超度,就葬在城西的坟地里。</p>

家里的长辈都不好去送。</p>

盛乐钰的小厮墨迹做了嗣子,替盛乐钰扶灵出丧。</p>

陶姨娘哭得眼睛肿的睁不开,却也不再胡闹。邵紫檀每日陪着她,东瑗也免了姨娘们的晨昏定省。</p>

到了六月二十八日,盛乐芸丧礼后一天,来安进来把盛修颐的情况告诉东瑗和盛夫人:“世子爷烧两日,却没有发出痘来。而后就慢慢好了。爷听外面的赤脚大夫说,染了天花半个月之内肯定会发出来。爷说大约没事,七月初二就回府。”</p>

盛夫人听着这话,脸上有了几缕神采。</p>

东瑗感觉提在心口的那口气就落了下去。</p>

来安又道:“苏妈妈活了下来,只是脸上破了相,不敢再进府来伺候。爷说把她送回老家,给她一笔银子。”</p>

盛夫人微微颔首,并不说话。</p>

东瑗顿了顿,只得越过盛夫人,对来安道:“二少爷病着的时候,只有苏妈妈寸步不离服侍他。苏妈妈是我们府里的忠仆。多给她一笔银子,她家里倘若有事在府里做事,都提拔上来。这事现在谁做主?”</p>

让府里其他下人都看看,盛家绝对不会亏待每个忠心耿耿的人。</p>

来安道:“从前是世子爷管着,如今爷不在府里,小的请示侯爷,再禀林大总管一声,就能去办。”</p>

东瑗道好。</p>

盛夫人看了眼东瑗,目光柔了一分,而后又慢慢阖眼休息。</p>

来安出去后,晚夕把这件事请示了盛昌侯。</p>

盛修颐出去整整十天,盛昌侯也想派人去打听,却又怕是不好的消息,所以宁愿给自己留点盼望。直到今日来安说,他才知道盛修颐没事。</p>

“你去账上提二百两银子给苏妈妈。告诉林久福,让他派两个得力的管事亲自送苏妈妈回乡,把她安顿好再回来。以后她有什么难处,只管来府里告诉,盛家不会亏待她。”盛昌侯道。</p>

来安道是。</p>

来安走后,盛昌侯坐在太师椅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p>

盛修颐弄来的偏方很管用。</p>

可盛乐钰还是死了。</p>

他的病是被吴太医耽误了。</p>

而吴太医听说盛昌侯府的二少爷病逝,当夜就举家逃走了,只留了几个老仆在盛京看宅子。</p>

吴太医祖上就是行医的,他在太医院任四品御医,在京城还有两处老字号的药铺。他逃走之前,把那两家药铺的现银也提走了。</p>

一日之间,哪里能办这么多事?分明就是早有准备。</p>

盛昌侯派人去看了吴家宅子,的确是搬走了,没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而药铺的事,是盛乐钰死后第三日下朝时,镇显侯薛老侯爷告诉他的。</p>

薛老侯爷说:“太傅,人莫要与天争,节哀!”</p>

莫要与天争,这话好似是在告诉盛昌侯,盛乐钰的死是天灾,劝他莫要难过。可往深处想……</p>

盛乐钰的死,是不是一个警示?</p>

天家想要盛家家破人亡,只需一个小小手段,盛家就无力回天。盛昌侯再劳苦功高,在新帝面前也有功高盖主、老臣欺幼主的嫌弃。当年的萧太傅,是元昌帝的噩梦。</p>

元昌帝自从中箭中毒后,身子一日日垮了下去。</p>

他到底能熬多久?</p>

盛昌侯前几日还隐约听说陛下半夜吐了一回血。年轻吐血,必无久命。他难道不怕自己突然离去,才八岁的太子被盛昌侯欺负?</p>

他很怕的。</p>

当年他的父皇就是那样突然离去,给他留下了位高权重的大臣萧衍飞,让他饱受苦难。</p>

元昌帝倘若身子好,年轻有为,他可能不会这么早打盛家的主意。</p>

可是他身子越来越差,体内的余毒折磨得他日渐憔悴。身为三皇子的外加盛昌侯府,有个手握兵权的盛太傅,他怎么能放心?</p>

盛昌侯静静坐着,脑海里回荡着薛老侯爷的那几句话,居然能听进去。倘若时间退回几个月前,他可能觉得薛老侯爷是在诈哄他,让他主动退出。</p>

而现在,他觉得那个历经三朝的老人,给了他一句金玉良言:莫要与天争!</p>

一个庶孙的离世,让盛家内外院的人都感到窒息。</p>

可这只是个小小的灾难啊。</p>

倘若继续下去,盛家还会遭受怎样的灾难?</p>

经历过这场小小灾难,盛昌侯觉得自己对待家人的生离死别,没有从前那般豁达。</p>

特别是盛修颐出去这几日,让他夜夜难以入眠。他甚至觉得只要老天爷把他的儿子留给他,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p>

如今,真的到了他要付出代价的时候了。</p>

他缓缓起身,走到书案前,摊开锦帛书写奏折:“……臣以老悖之年,忝在文武之列,悉数来往政绩,未曾匡君臻于太平,臣有愧……臣之年迈,无力竭忠报效圣主,祈圣主恩宠,准臣退隐田园,含饴弄孙,此臣余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