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恶魔之卵(1 / 2)

苏联英雄 血蝠 0 字 2021-09-22

 苏联一贯以来的“大炮兵主义”在9年11月0日就提前显现出了恐怖的威力,作为炮击引导的飞机和科特林岛上的观测站清楚的看着一阵接一阵的炮击像巨大的犁头一样切过芬兰人的阵地,那些看似无比坚固的海岸要塞在巨炮的轰击下被撕开,有些工事构建被炸出几百米外,就是厚达数米的钢筋混凝土要塞外墙也在56毫米巨炮的轰击中土崩瓦解!</p>

高空近乎垂直角度落下的七百多公斤重的穿甲弹的威力是恐怖的,巨大的动能加上结实的外壳击穿了5米多厚的土层后又穿透米多厚的钢筋混凝土顶盖,一直落入要塞内部才剧烈爆炸!0多公斤装药爆发出的能量在强行崩裂厚实的钢壳后,将周围的一切炸成碎片!</p>

因为铁道炮炮管寿命宝贵,三门М-1-14总共只发射了4发炮弹后就停止炮击,开始撤出炮台区,沿着新修的铁道暂时撤往后方的隐蔽阵地,留下那些BR-17不要钱似的进行延伸炮击。四个重炮营完全控制了9400米射程内的所有区域。</p>

10毫米加农炮射出的1公斤重混凝土破坏弹威力虽然没有铁道炮那样恐怖,但对于天上的观测员来说已经足够震撼:他们以前基本都没见过15毫米以上口径炮弹爆炸的情形,如果一定要形容飞行员的感觉,除了震撼之外,这个级别的炮击就是地狱对芬兰人的问候。</p>

恐怖的炮击让空中的观测机都不自觉的飞得远了些,“要是哪颗不长眼的大家伙砸到我头上,那还不得尸骨无存?!”</p>

有被地面炮击击落的飞机吗?也许有这样的倒霉蛋,但飞行员们现在的担忧是完全不必要的,战斗机部队已经夺取了海峡上空的制空权,将芬兰空军都赶到了维堡以北。铺天盖地的轰炸机部队正在轰炸芬兰人的机场,天上的威胁基本消除,而且他们所在的位置很安全,弹道学专家们给出的引导空域是在要塞炮弹道之外的,这不过是飞行员们的心理作用在做怪。</p>

每一次齐射都将炮击距离延伸50米,巨大的爆炸像一张毁灭一切的筛子一样过滤芬兰人的阵地,留下一排排的巨大弹坑,顺便带走了炮击范围内所有比节肢动物更高等生物的生命。</p>

0分钟之后,伊诺要塞主体结构和附近工事已经挨了700发多发10毫米以上口径的炮弹,原本还雄踞在海峡一侧的要塞成为一片人间地狱,到处都是炮击后留下的满目疮痍,混凝土结构东倒西歪,有些露出混凝土的18号钢筋如同麻花一般奇怪的扭曲。</p>

要塞内部的海岸炮和边上的榴弹炮阵地已经被彻底摧毁,由于顶盖的塌陷,两门没有被直接击中的54毫米要塞炮也被几十吨重的混凝土块砸坏,炮组成员更是成了血肉难辨的尸体、</p>

德国人一贯认为自己的大炮是全世界最好的,不可否认他们的一些巨炮威力巨大,但德国人还没有尝到“红色巨锤”的威力,共产党员设计和制造的重炮已经完全凌驾于德军普遍装备的大炮之上,只是德国人现在还不知道。</p>

按照计划预计,包括德国人在内的世界列强很快就要重新审视红色炮兵,因为芬兰人成了红军炮兵现代化进程后的第一块试金石,只有红军炮兵才能成批量调集隔海炮击芬兰要塞的重炮,就是因为BR-17的性能已达到同类、同时期火炮弹道的金字塔尖。</p>

东边在为瓦连佐夫进行炮击引导的飞行员也看到了远方连片的炮击,她们虽然只负责这一段的炮击指引,但从炮击位置就估计出那些炮弹是从海峡对岸飞过去的。在姑娘们看来在这样壮观的炮击之下还有什么是不能摧毁的?!</p>

那边打得火热,瓦连佐夫中校这边也不比红山和灰马炮台冷清,在彼得洛娃的引导下炮兵营正在一个一个对射程内的堡垒和工事进行点名——已经被炸上天的赖沃拉要塞炮兵要是知道瓦连佐夫现在的动作,不知道是悲哀还是后悔:他们是唯一能威胁泰里约基堡垒地域的芬兰炮兵,但战术让他们选择了暂时沉默,结果成了永久的寂静,而瓦连佐夫的四门BR-17正在逐个点名的堡垒不仅无法得到瓦连佐夫的坐标,堡垒内的榴弹炮也够不到泰里约基堡垒区。</p>

“曼纳林防线”固然坚固,设计上各抵抗枢纽也是一环扣一环难以攻克,但一旦失去了制空权和碰上红军威力射程占据巨大优势的远程大炮就成了各被动挨打的目标,这大概是设计者比利时人巴都将军没考虑到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