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顶点(1 / 2)

苏联英雄 血蝠 0 字 2021-09-22

 解决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问题,按照林俊计划的下一个目标就该是波罗的海四国,显然斯大林已经有些等不及,现在就急于解决波罗的海问题。</p>

看看时间也差不多了,英法已经宣战,德国人自顾不暇,东边的情况根据协议正好下手、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p>

现在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全境正在组织人民会议民主选举,两地正式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只是时间问题。林俊可以放心的离开西部边界,有亚历山大和朱可夫在此压阵,一切都能够按照计划好的顺利进行。而朱可夫根据克里姆林宫的命令暂时成为“解放进军代总指挥”,但林俊的“总指挥”头衔并没有被去掉,朱可夫就是个协调人,他还没有重要到能够命令两个大军区司令的地步。</p>

解放进军算是基本圆满的落下帷幕,但有很多问题是需要探讨和解决的。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西部恢复的原有边境沿线需要动工修筑新的防线,把防御德国入侵的壁垒推移到远离经济中心的西部。关于西部壁垒重建计划林俊早就有建议书递交给了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给重建计划提供了部分建议,而德波战争的实际情况很好的体现了林俊建议的实际有效性。</p>

林俊的三架专机在明斯特进行了短暂的停留,在听取了白俄罗斯方面军对于“解放进军”的初步报告之后,乘机返回了莫斯科。</p>

天生劳碌命的人总是没得闲,赶往克里姆林宫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中央政治局和国防委员会的委员们汇报此次进军的总结和“德波战争”里体现出来的世界新军事动向。</p>

“同志们,我认为可以从六个方面来总结在不到一个月内德国速胜、波兰溃败的原因:</p>

第一,德国在总体战准备、综合国力、军事力量上远远超过波兰。</p>

第二,德国整体作战能力、战略指导思想先进,空地配合,穿插、包围、迂回地运动,以攻为守战术运用的恰到好处,军队建制、单兵素质明显优于波军。德国军人能吃苦、守纪、训练到位,这同德国在近六年来集中发展军事有很大关系。可以说闪击战首开世界战争历的先河,以进攻代替防御,立体作战的方式都是全新的。战争中的德军显示了坦克兵团在航空兵协同下实施大纵深快速突击的威力,这将是世界战争新的发展方向。</p>

第三,波兰不重视国防建设,缺乏有效的防御力量和新式武器;长久推行绥靖政策,政府长期坚持反苏亲德的外交政策,政治上软弱无能,对社会缺乏强有力的控制力,没有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人,力量涣散,没有领导核心。</p>

第四,防御策略上的失误导致了波兰的迅速灭亡。 波军的兵力配置上是明显失误的,而且兵力以步兵为主 ,根本无力对抗德的立体进攻,波兰战略思想也已经落伍。在现代机械化部队作战的情况下,轻视飞机和坦克联合作战的作用。在战术上,绝大部分兵力采用环形一线平均配置的方式,不放弃一城一池,使辽阔的波兰平原成为德军机械化部队畅通无阻的进攻通道,成为德军机械化快速突击机群进行分割包围作战的最佳试验田。 在战争爆发后不能迅速集中主力阻止德军在主攻方向上的进攻,没有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无法起到重点地区筑垒地域迟滞敌军、拖延时间的作用。</p>

</p>

第五,波兰的政策失误。在进行防御时没有发动群众,只是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没有形成全民作战的态势。过分相信英法的诺言,缺乏对德国的战争意图、进攻方向,战争进程的了解,指挥部战略部署不当,指挥部远离一线,无法进行有效的总体指挥。</p>

第六点,英法背信弃义没有能够在西线配合波兰作战,从而使德国法西斯能够专心进攻波兰。”</p>

会议室里所有人都在认真的听取林俊一气呵成的六大原因,但林俊还没说完。</p>

“波兰正确的防御方式应该是重点地域的重点机动防御,梯次延缓德军的推进速度,使每一个防御战役争取时间,坚持到西线英法联军进攻的那一刻,而不是平均式的兵力部署,这样至少能让德军损失更大些,还能赢得时间。只不过这些都是空话,因为英法靠不住、波兰政府的脑子都长在屁股上了,换成同志们去指挥波兰军队波兰也得完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