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赵家父子(1 / 2)

古今纵横 神洲狂徒 0 字 2021-08-28

 汉人聚集区地处夜郎城南,相对而言,这里的汉人生活还算是殷实的,毕竟这里是商埠重地,就业机会多,只要不傻不懒,糊口起码是没问题的。.还有一点,城南是夜郎城的耕地集中所在,大片的耕地也有利于汉家百姓耕种生计。

想要转遍整个汉人聚集区,在时间上显然是不允许的,所以赵无恤只在聚集区的外围转了一圈儿,挑中了一家仅靠东头儿的农夫家院。

古时的百姓之家远不是赵无恤那现代思维中想象的模样,一方篱笆围成院,黄狗花鸡满院窜,草庐残屋四壁破,人丁零落凄凄惨,这种情景,是赵无恤想象中的情景,而如今当他真正置身于此的时候,他才真正明白,原来想象和现实,竟然会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别。

红墙绿瓦,木屋小院,绿草红花,这农家小院,与萧府相比,自然相去甚远,但狭小之地尽显生活真味,却是别有一番情趣。

要想知道一个国家或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与人民生活质量究竟如何,最好的方法其实就是走入这个国家和城市的寻常百姓之家,看看那些平头老百姓的真实生活。

这户农家,放到二十一世纪时代,大抵等于一户小型城市郊区的普通人家,也就是所谓的普通工薪阶层,是典型的小市民代表,照眼前这户农家的情景来看,赵无恤也基本可以推断出,这辽国夜郎城的汉家百姓生活水平即便不是很好,但也绝对不差,至少在无战乱瘟疫的情况下,能够达到温饱有余且多少还能追求些生活质量的水平。

这家主人是一个老者,据他介绍,他膝下只有一儿一女,丧偶寡居,儿子尚未成家,一家三口相依为命,除了种田外便靠女儿给人织布纺绣以及儿子给人运货挑货出卖苦力讨生计,父子俩看起来很是实在憨厚,但赵无恤却并未见到老者的女儿。

小院不大,一间上房,三四间偏房,赵无恤租用了其中一间杂物偏房,本来只是用几天的事儿,但他愣是给老者算了一个月的费用,即便如此也不算多,三两银子已经让老者受宠若惊乐的合不抡嘴了。

一切办妥,已经接近晌午时分,老者父子热情留赵无恤和萧可儿在家吃饭,赵无恤不好拒绝老人的好意,也便留了下来。

几盘素菜,一碗炖肉面条,两壶老酒,这便是普通汉人百姓之家最好的待客之餐了,萧可儿吃的有些皱眉,赵无恤却吃的甚是起劲,与老者的儿子互斟互饮了几杯,说说笑笑了一番,登时与父子二人熟络了起来。

老者姓赵,与赵无恤同姓,名字跟某位古代女词人的老公一样,叫赵明诚,他儿子叫赵小宝,女儿叫赵雅。老者中年得子,却从不娇惯这个独苗儿子,自小便让他下地种田吃苦,攒下钱也便送他到学坊读书识字,只是这小子不是读书的料,不过力气倒是蛮大,在集市上寻个卖力气的活儿也容易,靠此养家糊口也不错。

令赵无恤更为敬佩和诧异的是,这老者不仅送儿子读书识字,而且也将女儿送入了学坊,古代的男女差异是很大的,中国古代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除了有钱人家自己有私塾外,普通百姓只会让女儿学织纺绣,又有几个会花钱送女儿去读书的。老者这么做,真的很不简单,据老者说他的女儿读书读的还相当不错,在城北这片汉人聚集区里,也算有名的才女了。

辽力强盛,却也知道自己文化上的短处,所以鼓励子民读书识字,不分汉辽,不分男女,只此一事,便不得不让赵无恤高看一眼当今辽国的统治者皇帝,不管这皇帝是谁,这件事做的的确很地道、很人性化、很科学发展观。

赵无恤与赵小宝喝的起劲,萧可儿却只是偶尔轻尝几口,淑女风范十足,而那赵明诚,却几乎没有动过筷子,眼神一直在赵无恤和萧可儿脸上闪来闪去,神情莫测,看上去似有难言之隐。

赵无恤好奇为何始终见不到老者的女儿,当下问道:“赵老伯,您的女儿呢?怎么一直看不到她?”

“是啊,赵老伯,我也很想见见您的女儿呢?”萧可儿也很好奇,随着赵无恤追问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