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 未来的事(1 / 2)

 ,皇明皇太孙

对于朱高炽和朱孟烷来说,这一次回到大明、回到应天府,那也算得上是故地重游。至于说这到底是不是衣锦还乡,实际上他们自己也都不清楚。

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忘记自己这一次回到应天府的主要任务,他们现在的身份到底是和寻常的宗室子弟不一样了。如果再有下一次来到应天府,他们就不再只是大明宗室。

或者说如果以后再来,大明宗室的‘属性’就要下降,而是藩国使者,甚至藩国国主。

虽然不是最正式的场合,但是这也不能马虎大意。哪怕和朱允炆等人交好,朱高炽也不敢耽搁,还是要入朝的,还是要拜见皇帝和太上皇的。

更何况现在皇太子就在跟前呢,岂能有让皇太子在旁边等着的道理。

“王叔,曾祖有旨,王叔们今日就不入朝了。”小小朱这个时候开口了,笑着说道,“王叔们今日先各自回府休息,明日入宫向曾祖问安。先叙亲谊,再论国事。”

朱高炽和朱孟烷立刻跪下,态度端正,“臣领旨。”

虽然燕王和楚王已经不在大明境内了,但是他们在应天府的府邸还在。顶多也就是不如一些亲王的府邸豪奢,这么些年也几乎没人过来,只是有些仆人打扫而已。

朱高炽就有些心情复杂了,或许再过不久,这昔日的燕王府就要被赏赐给其他的亲王了。甚至考虑到这座燕王府是他父王早年间在应天府的府邸,当时大明国力也不算特别强,这燕王府也不算特别好。

燕王府要是成为了某一个郡王的郡王府,也不算不可能的事情。大不了换一些门楣、砖瓦,只要将一些逾制的器物给换掉,那自然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确实没必要太急着立刻入宫,虽然入宫朱高炽和朱孟烷立刻入宫,自然也没什么问题。

但是在老朱的眼里,这两位还是他的孙儿,不是什么未来的藩国的世子。就算老四和老六在东瀛都有了安身立命、开创基业之地,也依然是他的儿子。

老朱的心情看起来很不错,小酌了两杯,“高炽和孟烷过几日也要入宫了,到时候也该递交国书了,你这头可准备好了?”

朱允煐笑着点头,说道,“自然是准备好了,该有的冕冠、朝服,也都是有的,印咱也让人刻好了。四叔和六叔海外开国,虽说只能是国主,也要比咱大明亲王尊贵些。”

说到这里朱允煐好像是有些不好意思,因为他可以说是大明朝一开始最反对老朱对于宗室优厚待遇的人了,他也一度是极力的去推动着削减大明宗室待遇的人。

实质性的待遇,自然就是宗室的封地、每年的供享等等了。其他方面的,比如说礼仪、服饰的规格等等,朱允煐也都是要给降一降的。

毕竟老朱最开始太夸张了,亲王的服饰、车架等等,居然是和皇太子一个级别。

老朱这是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是朱允煐不乐意了,估计以后大明的皇太子也都不乐意。再者就是以前的大明百官见到了亲王都是无一例外的要跪拜,朱允煐也觉得这不太好。

封王的时候肯定百官跪拜,这自然没什么问题。但是绝对不能是每一次见面,百官都要跪拜。要不然这些个亲王们,长期在这样的一些个理所当然的跪拜当中就滋生了不该有的心思。

朱允煐笑着对老朱说道,“四叔和六叔开国,自然也只能是咱大明的藩属国。他们只能称国主、国王,不能称君、更不能称帝。咱的意思,和太子一个规制。”

九冕,这就是藩属国国主的待遇了,肯定不能和皇帝一般十二冕、肩挑日月。

老朱笑着点头,说道,“是这个理,老四和老六,咱倒是放心。高炽和孟烷,咱也知道这两个不敢在你跟前有什么心思。就是以后的子孙,那就难说了。”

朱允煐笑着点头,他自然不反对这样的说法,甚至觉得老朱说的很现实。

“其实孙儿也想过这些个事情,现在四叔、六叔在,自然不会惹起什么乱子,就算是高炽、孟烷,咱也不需要担心那么多。”朱允煐实话实说,对老朱说道,“这么些年,二三代人,够他们忙着治理自己的基业,不该有其他的心思。”

事实其实也就是这么一回事,朱棣算得上是雄才大略了,只是短时间里想要完全整顿东瀛让万民臣服,这也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毕竟东瀛那边别看现在蛮荒,只是实际上人家那边的天皇传承一直都没有断过。

都说就算是天下大乱的东汉末年,还有无数人自认为是‘汉臣’。在东瀛那边更是这样,百姓普遍的认为天皇就是至高无上的。就算是什么权臣出现,顶多也就是想着成为幕府将军,而不是废掉天皇自立为王,那简直是自绝于东瀛贵族、百姓。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东瀛那边实际上是没有市场的。

老朱这些年对东瀛也比较关心,知道那里不只是有倭寇,或者是银矿,也了解了一些其他。

“是啊,那头和咱不一样,改朝换代了也就改朝换代了,自有天命所归之人。”老朱颇为忧愁的说道,“就说你四叔,这么些年下来在那头也是打的不错,占了好些个地,就是那头的百姓到头不认他,只认被赶去那甚北海道的天皇。”

可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嘛,想要收归民心,这绝对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不是随便说说就好。

朱允煐也继续说道,“再者就是那头虽说自汉唐以来,也是心慕华夏。只是到底不管怎么说,也都是异族,哪怕那头看似儒家传承不断,到底和咱不是同根同源。四叔和六叔有的忙,忙着攻城略地、建立基业。高炽和孟烷,也要忙着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