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图谋(1 / 2)

三国之谋伐 玩蛇怪 0 字 2021-08-19

 吾有良计在怀,必为董公所需。</p>

成略在胸,良计速出。</p>

目光所及,短寸之间,狭目之间,只能窥底。</p>

阎忠心中冷笑一声,什么狗屁良心。</p>

当年自己可是敢怂恿皇甫嵩造反,南面称王的人。</p>

管它什么天下乱不乱,大争之世,才是我辈纵横寰宇之时。</p>

那一瞬间的悲天悯人,几乎是转瞬即逝。</p>

阎忠为什么会选择陈暮?</p>

单单救命之恩?</p>

对于一个利益为重的西凉名士而言,仅仅救命之恩,远不能让他俯首听命。</p>

要知道,哪怕韩遂马腾如此相逼,他都是激愤而死,可见阎忠必然是一个有自己主见之人。</p>

阎忠之所以看好陈暮,是因为他看得见,刘备确实是一个明主。</p>

董卓此人,凶狠成型,残暴贪婪。</p>

将来下场,必是群狼环伺,死无葬身之地。</p>

若乱世真有一天到来,董卓再是强悍,最终的结果不过是死路一条而已。</p>

而真正能为主之人,必然要有雄才大略。</p>

刘备虽然年轻,但性情刚烈,犯上而无惧色,有胆色有谋略,又有难能可贵的仁德之心。</p>

倒不是阎忠对有仁义之心的人高看一眼。</p>

而是仁义之心的人,更容易得到百姓的拥护,从而取得天下。</p>

当年高祖世祖,无不是因为爱护百姓,对部下大方,有雄才而开创大汉基业。</p>

刘备颇有先祖之风,自然让阎忠青睐,同时也佩服陈暮之远见。</p>

当初给自己书信,让自己投奔董卓。</p>

恐怕早已经看到今日了吧。</p>

有陈子归这样的人在刘备身边,与他为敌,要想想未来自己会怎么被算计死。</p>

所以,既然打不过,那就不如加入的好,反正自己跟陈暮也交好。</p>

对于未来的打算,阎忠算得门清地很,早已有了计较。</p>

“诚汉,计将安出?”</p>

听到阎忠有妙策,董卓大喜不已。</p>

阎忠微微一笑,说道:“此策,一来夺袁绍之兵权,二来,解太皇太后之心结,三来,将刘备调离洛阳。自此以后,洛阳朝廷将彻底为董公掌控,到时董公用太皇太后族侄之名义,以外戚之身,登上大将军之位,亦不远矣。”</p>

“真的?”</p>

董卓脸上的喜色,更加十分。</p>

阎忠笑着点点头:“不错,文优,你久居洛阳,可曾经听说过,先帝曾有意立陈留王为储君?”</p>

立陈留王为储君?</p>

李儒想了想,脸色大变道:“你是说?”</p>

“正是!”</p>

阎忠脸上露出一丝凶厉道:“当年天子为何太后所出,素来不被先帝所喜。陈留王为王美人所出,一者受先帝喜爱,二者由太皇太后抚养长大。”</p>

“不论是先帝还是太皇太后,都曾有意想立陈留王为帝,若是董公说动太皇太后,废掉当今天子,立陈留王为帝,则太皇太后掌控朝政便名正言顺。”</p>

“到时,董公内为太皇太后族侄,外有大军相助,必为太皇太后所倚仗,此时再如霍光那般,执掌朝政,易如反掌耳!”</p>

说到最后,阎忠的目光里已经变得冷若冰霜。</p>

仿佛废帝之举,不过须臾之间的事情。</p>

“嘶!”</p>

李儒跟之前听到这条计策的阎忠一样,同样倒吸了一口冷气。</p>

不管怎么样,废帝之事,绝对是天大的事情。</p>

弄得好,加官进爵,成为权臣。</p>

弄不好,死无葬身之地!</p>

所以李儒也很清楚,这无疑是一把双刃剑,生死便在一瞬之间!</p>

“废帝吗?”</p>

董卓想得不如李儒那么深,反倒没有李儒那么惊讶,摸着下巴,细细思索了起来。</p>

李儒迟疑道:“这件事情,恐怕没那么容易。”</p>

“自然没那么容易。”</p>

阎忠冷声道:“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袁家!”</p>

袁家?</p>

这里头又关袁家什么事?</p>

董卓一头雾水,跟这些聪明人打交道,实在让他这个粗人觉得很费脑筋,死无数个脑细胞有木有。</p>

“不错,就在袁家身上。”</p>

李儒也想到了这一点,与阎忠对视一眼,同时笑了起来。</p>

“二位,别尽说些让人听不懂的话了,明说吧。”</p>

董卓算是怕了这俩谋士,这哑谜打的,完全听不懂。</p>

我看你们分明是在为难我董胖!</p>

李儒笑着说道:“要想让满朝文武支持废帝,就必须让袁家支持。所以董公可说动太皇太后,让太皇太后以袁绍威胁袁隗,逼袁隗支持太皇太后废帝。”</p>

“除此之外,那刘备也是个麻烦精。还得让董公说动太皇太后,将刘备调离开洛阳。”</p>

阎忠接着补充:“听闻袁绍的兵马,大部分都是豫州叛军,可让袁家解散这些军队。再让太皇太后把南军交由董公,如此一来,洛阳大半兵马皆入彀中,董公便可以名正言顺执掌朝政,成为新一任大将军!”</p>

“原来如此!”</p>

董卓想明白之后,大喜过望,只觉得这门亲戚果然没有白认。</p>

虽然自己得往上追溯个几百年才能跟董太后这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认在一起,可人家刘备刘虞刘焉这些人,跟当今天子的血缘关系除了都姓刘以外,早就稀薄到不知多少代去了,不照样能以宗室名义担任大臣?</p>

他们能做得,凭什么自己不能做?</p>

想到这里,董卓兴奋道:“说起来,我来洛阳也有几日,却还未进宫去拜见我那族姑母,为人子侄,确实不太妥当。今日天色已晚,我就不进宫打扰,明日我便进宫探视姑母。”</p>

李儒与阎忠笑了起来,点头道:“正该如此。”</p>

一夜过去。</p>

第二日,董卓就申请入宫觐见太皇太后。</p>

这个许可很快被同意,在如今的羽林中郎将董承的带领下,一路来到永安宫。</p>

董太后正在永安宫后园的芳林园休息,见到董卓来,颇为高兴,上下打量,越看越觉得胖子憨厚可爱,笑着说道:“你便是我那族侄孩儿董卓吧。”</p>

“董卓见过族姑母。”</p>

已经四十余岁,年近五十的肥仔董卓向六十多岁的董太后跪地磕头。</p>

这是向长辈的敬礼。</p>

董太后满意地点点头:“起来吧,说起来,我差人去查阅族谱,才知道你我关系并不算远,你是董子十世孙,我为董子九世孙,我们皆为仲舒公之苗裔。”</p>

董卓大喜道:“是的姑母,我祖先董荌(an)公,为仲舒公第八子,后迁徙于临洮,族谱上下皆有记载,十分详细。”</p>

董子就是董仲舒,董氏一族出自辛有氏,最主要的先祖来源,就是良史董狐。</p>

正气歌当中,那句“在晋董狐笔”,说的就是这个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