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易经》,世界将会怎样?(1 / 2)

 假如没有《易经》,世界将会怎样?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没有《易经》,仍然会有中国人,仍然会有中国文字。

秦汉之际,农业中国基本上自给自足。在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他们受到两个东西的驱动,一是怎样能够长生不老,二是如何能变得富有。秦皇汉武最先有此需要,在这种强大的驱动力支配下,出现了一个方士阶层,这批人专门从事此两项研究,这便是中国古代的炼丹术。

炼丹术实际承担的是两项任务,一是炼出仙丹,使人健康、房中百战百胜以及长生不老。二是把贱金属变成黄金白银之类的贵重金属,即硬通货。所以炼丹术分为两项:金丹与黄白。

这两种需要在东西方都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西方找哲人石,ELIXER,连一千多年后的牛顿爵士,终其一生,始终在做炼金术的工作,想弄到更多的黄金。当然这是后话,在秦汉之际,西方的ALCHEMY连影子都没有。汉唐之际的中国,在这两项研究上是大大领先的。

方士集团在唐帝国得到最大的发展。这是因为唐代的皇帝姓李,便自认为是李耳先生的后代,虽然没有看过《易经》,李耳先生仍然写出了他的伟大著作《道德经》,李世民把这本书定为人人要读的治国根本,风头劲过孔老夫子的《论语》。方士集团如鱼得水地膨胀起来,他们信奉自然之道,这是取自于李耳先生的。于是在鼎盛的唐代,出现了人数庞大的炼师集团。

这个炼师集团的任务,当然是炼出仙丹,点化黄金。他们在帝国或军阀或士大夫或大地主的财力资助下,建立起了相当规模的丹房,也就是科学实验室。这里面有当时最先进的实验设备,有成套的加热器皿,用磁器或陶器或金器做成。有蒸馏器,有计时器铜壶滴漏。他们知道如何精确地控制反应时间,用木炭的重量加上计时器,便能控制火候,也就是温度。看看《丹房镜源》,就知道他们已经把炼丹的原料全部分类整理出来,标出产地,使用的分量,可能出现的反应等等。

他们的文字记录是非常简洁而且精确的,完全没有故弄玄虚的地方:

“伏火矾法

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二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面,烟渐渐起,以湿纸四、五重盖,用方砖两片捺,以土冢之,候冷取出,其硫黄住,每白矾三两,入伏火硫黄二两,为末,大甘锅一个,以药在内,成汁,倾石器中,其色如玉也。”

唐元和三年(808年)清虚子编的《铅汞甲庚至宝集成》卷二。这似乎是炼师们的实验记录。

炼师集团的实验操作得出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他们炼出了单质的砷,如果当作仙丹来服用的话,很快就会“升天”。也炼出过类似黄金的东西,被称为“紫金”,一度在世面上流通过。也常被皇帝用来赏赐达官贵人。

大唐的政治氛围很适合炼师集团的发展,朝野上下都十分关注炼师集团的工作,连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凑热闹加入了炼师集团。

但最有成效的是炼师集团捣鼓出来两个后来被证明改写人类历史的东西:火药和指南针。

火药是炼师集团内部的不传之密。“含雷吐火之术,出于淮南万毕之家”,当时可能还不是爆炸性的火药。真正的出现应该就是在唐代炼师集团大举进行炼丹实验之时。

由于炼师们经常把硝石、硫黄和草木或有机物混合在一起烧炼,很快就发现了这东西能够起火爆炸,威力惊人:

“有以雄黄、硫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真元妙道要略》)

蜜中含糖类,加热后灰化,与硫黄、硝石、雄黄(?),火药成分均备,故燃烧剧烈,使炼师被灼伤,甚至烧毁他们的实验室。

总结多次失火事故,得出:“石硫黄宜服养诸药。硝石宜佐诸药,多则败药,生者不可合三黄等烧,立见祸事。”(《丹房镜源》)

这只是有文字可考的,显然当时的炼师们已经明确知道了黑火药的配方,他们甚至小心翼翼地把反应容器埋在地下,不断地进行实验,终于找到了火药的最佳配方。

于此同时炼师集团也捣鼓出了另一个东西:能够指示方向的磁针。因为他们长年累月地把磁石作为炼丹的原料,也对磁石进行加工处理。磁石能够吸铁是众所周知的,但能不能吸收矿石内的铁气(胤丹)呢?一位炼师把磨成针状的磁石悬挂在炼丹的鼎器中,轻而易举地发现了磁针永远指着南北方向。这种叫做“悬针匮”的东西很快得到了改进,把它放在一个木盘里,周边刻着方位和时间,一种先进的罗盘便问世了。

这两项发明很快便送到了风流天子李隆基的手里,龙颜大悦。下令重奖炼师集团,拨给大量的科研经费,让他们专心从事这种研究。同时,帝国的军队开始利用这项发明,把硝硫炭混合起来加上油脂,放在弩机上点火发射,这种突火枪成为唐代军士的标准配备。而过去用来投掷石块的“炮”(应为石字旁的炮,像象棋里的那样),全部变成了劈雳火炮。他们还把火药放在管状物中,点火发射,创造出了当时叫火箭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