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两百零七章 舆论热点(2 / 2)

林延潮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心底激荡不能平,信到最末他不由想起严复的天演论。

这句话林延潮犹豫了很久要不要写。

但放在人?怎么能轻易说一个人有用没用?

再如残疾人,再如穷人,也用适者生存?

盛世百年让大大夫们缺乏忧患意识,从到下只想着如何搞平衡,这样沉睡的雄狮不抽几个鞭子是决计醒不来的。

二人都是同意将书信示于学生,所以书信内容由门下的讨论,传播了出去。

朝鲜国虽有听到风声,但国内官员下仍是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播州的杨应龙暂时臣服,内心却对大明更加不满。

大明天子万历皇帝忧心于国本之事,想着如何拖一年是一年。

然而经过京师与无锡的书信往来,林延潮与邹元标两位朝野下最负盛名的通儒间对话,在当今官员士子之间激起了热烈的反响。

邹元标的犀利的言辞,也是毫不逊色。

从兴办义学,再到开办报社,然后事功学派的复兴,以及在读书人圈子里流传,还有科举的侧重,最后是林延潮礼部尚书的身份。

林延潮有些欣慰,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总算有些成果,虽说成功尚远,但是孕育的土壤已是开始松动了。

在翰林院的新民报,方从哲自作主张将林延潮与邹元标二人的书信辩论直接在报刊发,并以翰林院的立场在二人的辩论后面发表社论。

这要是放在天理报刊发,以邹元标与自己的名人效应,对于天理报的销量而言,肯定是一个井喷。但是想想也是算了,毕竟在礼部的报纸登礼部尚书的章总是不好。

新民报定位是面向读书人层面并走大众路线,不怕别人说自己媚俗,也不怕别人笑话层次低,但在娱乐之余在时政的评论还是相对公正客观,选题侧重于经济民生,并尽量解释得通俗化,不是动则以经义糊弄人。

与邹元标辩论之时,林延潮也没有闲着。

吏科右给事李沂疏附和。

疏之后,申时行与许国通气后,决定如奏将事权还给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