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中秋夜宴(上)(1 / 2)

大唐暮云 空谷流韵 4822 字 2019-11-17

 十六岁的少女宋明宪,执意要从潞州来长安探望阿姊,她现在感到,这个决定太正确了。

她不仅领略到西京风物,而且还赶上了一次连多少朝臣都无法参加的宫廷宴饮。

这日,太子妃萧氏遣内侍来到皇甫府上,传旨诏宋若昭以郡夫人这个外命妇的身份,于中秋夜,入大明宫,参加内廷宴饮。

若昭领旨谢恩,瞧着宣旨的内侍,也在奉天城时见过,于是一边命桃叶奉上煎茶果子,一边小心翼翼地问道“中贵人见笑,本妇此前虽得太子妃仁心照拂,但于这宫宴礼仪一窍不通,恐怕御前失仪,请中贵人不吝赐教。”

那内侍宽厚一笑“皇甫夫人哪里话,老奴怎敢指教您。夫人也莫太担忧,这家宴嘛,毕竟不同于圣上赐酺,既无外臣又无蕃使,不过是圣上与贵妃,领着太子、公主们饮馔赏月,共享天伦之乐。既是如此,宫里宫外原都差不多,并无什么繁文缛节,夫人又本就是小殿下的姨母,更无须拘束。对了,夫人也不必备礼,只是此刻便须将伴侍的女眷婢子之名,一一告知,宫禁戍卫们也好核对名牒。”

若昭瞥了一眼陪坐在下首的明宪,见她一对杏眼也正望着自己,充满渴盼意味。

若昭心中了然,但须向内侍直言“中贵人,本妇携婢子桃叶一人跟从,另外再由闺中小妹随伴,会否不合礼制?”

内侍是个在少阳院颇有些资历的管事宦官,通传事务也做得几分主。他转头,见宋明宪端庄娉婷,眉目果然与皇甫夫人有几分相像,神态气度又显然也是个书香人家的小娘子,当即道“既是令妹同往,应无不妥。老奴回宫,便将令妹闺名一并呈上。”

送走内侍,宋明宪放下矜持之态,一把拖住阿姊的袍袖,左谢右赞。

若昭抚顺她的额发,淡淡道“我知你虽爱看热闹,但能在人前举止有度,只老老实实地拿眼睛瞧,故而才带你入宫。届时你更要谨言慎语。”

明宪莞尔“阿姊放心,我只管细究严察那些御馔佳酿,待回到潞州,定要编一本《西京风物杂记》,将阿姊擅长的素食佳肴,和宫中宴饮的菜式,一并写入,说不定小妹也能来个潞州纸贵。”

若昭不悦道“方才还要你管住自己的嘴,一回头,这宫门还没进,你便盘算着说叨宫中之事。你可知本朝的中书舍人,有文士之极任之称,头一个要仔细的,便是守口如瓶。做了知制诰的学士,家中有人探问宫中山石花树是何模样,都不可说。前朝的李太白,那般诗章锦绣的文士,天家缘何只让他做翰林待诏,而不用为中书舍人?依我看来,许是他日日离酒不得,天子怕他酒后失言。”

明宪闻言,脸上的撒娇之态荡然无存。她眨了眨眼睛,望着若昭,轻声道“阿姊,你怎地忽然之间如临大敌,仿佛须臾便要被问罪一般。”

若昭面露疲惫,微叹一声道“你姊夫那般年轻便领了上将之职,他又曾是泾原兵马使,祖辈还是因罪被赐死,我实在是怕……”

明宪见阿姊一脸凝重,也不敢再多语。

她只在心中暗暗咕哝吾定要与从前的阿姊一般恪守誓言,绝不从人,快快活活、无牵无挂地过一生,多好。

……

入夏之际还是卫戍梁州行在的奉义军节度使,金秋时分已成为金吾卫将军,韦皋在中秋这天,分外忙碌一些。

和上元节一样,中秋节的长安城,不设宵禁。而偌大京城,巡街治安的相当一部分职责,都归于金吾卫下属的武侯。在一些街市摩肩接踵的中秋之夜,倘若出个踩踏或起火的祸事,金吾卫长官难辞其咎。

韦皋是左金吾卫将军,管着街东万年县。他白日里纵马踏遍街东的紧要街坊,巡视完数十个武侯铺,于晴日偏西之际,回到了大明宫。

与城中相比,今日宫内的卫戍,倒并未比平时更为森严。

玄宗朝时,那是四海向往的盛世。每到上元、中秋、重阳,以及自玄宗肇始的千秋节(皇帝生日),兴庆宫那边的勤政楼前都会有浩大的赐酺。由于此类赐酺必要召集群臣与番邦使节,还伴随着恢弘的舞乐表演,来员纷杂,因而往往要出动人数众多的金吾卫队等禁军,严加把守。

而到了当下,德宗皇帝登基后致力于打造自己勤俭去奢的形象,莫说千秋节已经四年未曾过得一次,便是上元与中秋,也不再赐酺。

今岁的八月十五,因刚刚过去的朱泚之乱,长安十王宅的宗亲,大大小小死了百余口,这帝王家宴,更是冷清。内侍高官官霍仙鸣,着人报到韦皋处的名牒上,进宫赴宴的,只区区二十余人。

早在前几日内侍省送上进宫赴宴者的名册时,韦皋的目光,便立刻落在“皇甫郡夫人宋氏”几个字上。

德宗的銮驾回到长安那日,他在含元殿龙尾道上,远远地望到过若昭的油壁车。后来,李晟离京,皇甫珩倒成了京城神策军招募使,逢五奏事的朝堂上,韦皋作为武臣,与皇甫珩同列一班,不咸不淡地应酬过几句兵事防务。

郑注领着韩愈登门拜访,以若昭的信为引荐文书,令韦皋颇为惊喜。他觉得,就好像有了一条不违人之常情的路径,又出现在他与若昭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