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意味着认同(1 / 1)

武侠.历史 喵喵2001 1629 字 2019-11-15

 随着北京奥运会日益临近,国际上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也渐渐多了起来,一些组织、团体和各人以这样那样的理由呼吁各国抵制北京奥运。

我们听到看到,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麦科马克、法国当迅总统萨科奇等重要政治人物纷纷以官方或个人立场表态,不赞成奥运政治化,不赞成抵制奥运;但我们也听到看到,各种“抵制北京奥运”的声音甚嚣尘上,在各国媒体时时得见。

这当然决不意味着抵制北京奥运的想法是这些国家的主流呼声。即以加拿大为例,尽管各传媒上抵制的呼吁不绝,议会里也不时传出刺耳的声音,但发出声音的,其实只是很少一部分个人和团体。

虽然迄今为止加官方并未发出“不抵制北京奥运”的正式表态,虽然媒体上类似的声音并不多,但北京奥运的各项准备工作却有条不紊地展开:早在去年10月,加拿大奥委会就特意将三届奥运划船冠军获得者麦克比恩,和奥运比赛技术专家阿萨姆波特吸收为委员,目的是利用他们丰富的经验,提高加拿大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的成绩,不久,又正式提出“北京奥运会奖牌总数进前10”的目标;为备战奥运,争取中方支持,加奥委会特意聘请著名笑星、中国通大山担任“奥运特使”;为在北京奥运会取得好成绩,他们千方百计组织强有力竞技阵容,甚至84年曾代表中国获得花剑冠军、退役多年的栾菊杰也被动员出山,意在北京一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些千真万确、踏踏实实的实际行动无声地证明了一个事实:加拿大无意抵制北京奥运。

从古代奥运到现代奥运,追求竞技体育精神,坚持体育与政治分离,都是最基本的原则,现代奥林匹克之父、法国人顾拜旦伯爵在《奥林匹克宪章》里明确指出:“奥运会是个人或团体竞赛项目中运动员之间的比赛,不是国家间的比赛,奥运会以促进世界和平为宗旨,独立于政治之外的”。在现代奥运历史上,曾先后发生冷战期间莫斯科、洛杉矶等几届奥运遭多国抵制的事件,这都给不能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抵制国、奥运主办国、奥林匹克运动和全球观众带来种种无可挽回的遗憾。痛定思痛,不把奥运问题政治化,已成为各国的共识,正因为参加奥运已是约定俗成、理所当然的事,除非如法国大选辩论那样特殊的场合,一般情况下无需多费唇舌特别强调,这就可能造成抵制的声音更高、更刺耳的现象,并给某些人以“抵制是普遍民意”的错觉。

现代社会思维多元化,几乎任何大型活动都会传出不同的声音,这本身也是非常正常的。加拿大温哥华将紧随北京之后,举办2010年冬奥会。加拿大是高寒国家,冬季项目是强项,照理说,奥运在家门口举行应该举国支持吧?其实不然,从获得举办权的第一天开始,环保主义者、原住民团体、反贫困组织和其它许多组织和个人就采取形形色色的手段反对甚至干扰奥运筹备工作,他们曾在速滑馆开幕当天现场打出“反对举办奥运”的标语,甚至大胆地偷走了市政府门前高悬的奥运会旗。

这些反对者理由各异,有的是惩于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经济上的严重失败、担心温哥华重蹈覆辙,有的认为奥运筹办劳民伤财不利民生,有的认为修建奥运比赛设施破坏自然环境,有的则认为奥运征地损害原住民利益……但反对归反对,温哥华冬奥会的筹备工作却一刻都没有停歇。

不要被甚嚣尘上的抵制声浪所迷惑,对于大多数国家政府、奥委会和运动员而言,沉默往往意味着认同,因为这种认同是《奥林匹克宪章》明文规定的、每一个奥运参与者必需恪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