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声音”的背后(1 / 2)

武侠.历史 喵喵2001 5113 字 2019-11-15

 近年来中国在非洲的声音逐渐高亢,身影也逐渐清晰,对此态度最微妙、反应最强烈的,原本是那些传统意义上的“非洲老大”——欧美等殖民时代的宗主国,最初的几年,对中国经援、贸易、石油合作等方面的指责,基本直接来自这些国家的舆论。

但自去年开始,情况发生了奇特的变化,“非洲声音”异军突起,成为指责中国在非洲所扮演角色的主旋律。

那么,在这些忽如一夜春风来的“非洲声音”背后,又隐藏了一些怎样的奥妙?

借力打力力更足

事实上非洲本土传媒的覆盖面相当狭小,这些“非洲声音”之所以突然响亮到全球都能听见响动,归根结底,还是欧美传媒的手在起作用。

作为曾在非洲历史上留下极不光彩一页的欧美各国,像最初几年那样,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居高临下地指责中国这样那样,是没有多少说服力和底气的。曾支持过像蒙博托和博卡萨那样独裁残暴政权的他们,很难拿民主和人权的尺子比拟中国援助;掠夺非洲资源长达400多年的各宗主国,更难以理直气壮地指斥“中国对非洲的资源掠夺”;至于环境保护,物种保护,毛里求斯被人为灭绝的渡渡鸟,塞舌尔岛上苟延残喘的象龟,都不啻对“白人道德家”最辛辣的讽刺。

但这一切如果是“非洲声音”所发出的就完全不同,因为人人都会相信,只有非洲人自己,才知道什么是自己所需要的,什么又是自己的切肤之痛,没有任何声音会比非洲人自己的指责,更能触到中国人的痛处了。

于是全世界都看见听见,尼日利亚哈库特地区的部族首领指责中国企业利用潜规则贿赂**官僚,以牟取开发油田的利益,以及他们即将用自己的武力保护兴建中深水港的“未经证实的传闻”;于是全世界都看见听见,赞比亚谦比希铜矿工会将在*主席访问期间举行罢工,而当地人对“中国掠夺赞比亚资源”和“中国公司的雇佣政策”忿忿不平;于是全世界都看见听见,中石化在加蓬鲁安格国家公园内的石油勘探是怎样的破坏环境,又是怎样的不得人心;于是全世界都看见听见,从达喀尔到黑角,从科托努到内罗毕,非洲人对中国商品倾销的控诉,对中国企业挤垮当地民族企业的反感。南非总统姆贝基“中国有成为新殖民者危险”的言论更是顷刻间传遍全球。

这些非洲声音的来源是诸如安哥拉《潜力报》、喀麦隆《每日革新报》或南非《商报》等非洲媒体,但它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反响,却得归功于欧美媒体的助力。大到BBC国际、《青年非洲》和《南德意志报》,小到《维茨巴登邮报》这样的地方传媒,都不厌其烦、不厌其细地转载这些“原生态”的声音,并随附“反映媒体观点的”大段按语或评论。

早在殖民时代,这些国家就娴于“代理人制度”,知道借力打力的威力,往往远胜于亲力亲为,有选择地充当“非洲声音”的扩音器,同样能发挥自己所难以企及的说服力。

定向筛选是奥妙

有选择地放大“非洲声音”,是“代理人报道”的奥妙所在。

如加蓬贝林加铁矿开采中雇佣当地人过少和鲁安格国家公园勘探中中石化破坏公园环境等问题,欧美媒体大量转述了反对中国投资的矿业部长奥努维耶一派的声音,却对站在另一面的外贸部长让平一派声音多所忽略,更很少提及奥努维耶本人自06年中期以后已逐步转向,倾向于积极引进中资,这样一来,给外界读者的印象是加蓬国内对中资怨声载道,而难以察觉欢迎中资才是当地民意和政界意见的主流。

再如引起最大反响的姆贝基“中国殖民论”,引起欧美媒体最广泛的兴趣,一时间南非工商界对中国商品的排斥和反感充斥多家媒体版面。但同样是南非媒体《商报》发起的“中国商品入侵大讨论”中,许多参与者指出,中国企业和商品的引入可以改善当地购买力,并刺激死气沉沉、不思进取的南非工商业、尤其纺织业技术改造和市场营销投入的提高,另一些参与者则指出,排斥中资和中国货的言行更多出自某些工会和行业协会等特定利益团体,并非社会主流,甚至明确表示“矛盾并不像外界报道那样尖锐”,但这些不同的“非洲声音”却很难和对立言论一样,得到“扩音”的待遇。

一些媒体采用互动模式,让“非洲声音”直接展现,如BBC就曾在“走向非洲”特别栏目中,让现场打来电话的非洲听众“中国投资者在非洲的行为比殖民者还恶劣”的声音广为传播,赞比亚那位大选期间不断对中国竖中指的迈克尔.萨塔,更成了煊赫一时的媒体明星,而他在大选最后关头亲访中国使馆并主动示好的事实,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专事收集非洲媒体报道的ALLAFRIQUE网站今年1月关于中非问题的文章有11篇,其中以赞扬、深入探讨为主的7篇,综述性2篇,反映中资企业在非困难的1篇,批评为主的仅1篇,去年一年这一比率虽时有波动,但幅度并不大,这大体可以反映非洲本土媒体对中非关系的倾向,然而在全球范围内,“非洲声音”的配方比大相径庭,这无疑是作为扩音器的欧美媒体“定向筛选”作用的明显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