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1 / 2)

武侠.历史 喵喵2001 2751 字 2019-11-15

 后记:

终于写完了。weNxUemi。Com

素称快手、又一向喜欢短篇的自己,居然会在一年跨度里写下这么一篇长达10万多字的小说,回头看去,自己都连呼侥幸。

其实当初开这个头时,我并未料到,它会写这么长,写这么久,我的意图,其实不过是想通过一个真实背景、虚构情节的故事,勾勒一个处在转型十字路口的时代,和这个时代里,同样处在转型十字路口的人。

清末的中国正处在这样的时代,旧的一切摇摇欲坠,却阴魂不散;新时代的曙光仿佛近在天际,却又是那么的让人捉摸不定,中国该向何处去?是“用夷变夏”、还是“天不变道亦不变”?如果变,向哪个方向变?在本书的背景时代、18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对任何一个中国人,不论他是饱学之士还是乡野村夫,是高瞻远瞩还是耳目闭塞,对此都显然给不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来:官兵、长毛、洋人,仿佛都威风不可一世,有可能君临天下,又仿佛根基摇摇欲坠,随时可能从近世中国的大舞台上一个跟头栽下去。

但对于那些“文人”,那些从小饱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而言,他们所思所想,却是力图给这个混沌之世指明一个答案,从而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看到,王韬、容闳,甚至林正朝这样的人,都是这样想、这样做的。

然而作为无拳无勇的文人,他们自身的力量是不足以成事的,他们所想的,是“才为王者用”,是找到一个赏识自己、能让自己一展所长的“明君”,在故事所发生的这个歧路之世,他们的选择似乎很多:清廷,天国,甚至洋人,乱世之交,用人之际,他们都需要人才。

然而这看似处处通畅的歧路一旦走起来却仿佛处处此路不通:恪守正统观念的林正朝固然死得窝囊,自称“功名之士”,只要能一展所学、不在乎为北京还是南京效劳的王韬也处处碰壁,甚至思想出乎时人之上的容闳也在茫茫中华大地找不到用武之地。

我们看到,清廷也好,天国也好,他们求贤用贤的心是真诚的:在清方,上海那些颟顸油滑的“大吏”知道不拘一格用洋人,老谋深算的李鸿章甚至有意无意让王韬漏网,以保留日后用才的余地;在天国方面,他们每到一处就张榜招贤,干王对王韬、对容闳都礼遇有加,刘肇钧等将领也真心诚意地善待王韬,希望他留下,甚至对一心为敌、又一心求死的林正朝,他们也并不赶尽杀绝。既如此,歧路彷徨中的王韬、容闳们为何仍然报国无门?问题到底出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