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断袖(1 / 2)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半月后,返回京都。

邓弥一进家门,就见到了大姐邓阳、大嫂林氏,以及满脸郁闷的邓康,宣夫人静默在一旁喝茶。

嫁出去的女儿和寡居的儿媳妇,以及邓家唯一的长子嫡孙,真是除了过年,难得能瞅见这样齐的阵仗了――不过,气氛却是怪怪的,太_安静了。

“就这样。”在邓弥出声询问之前,她的母亲昆阳君发话了,“康儿年岁还小,我看他也不是很乐意,娶亲之事再缓两年。”

――是在讨论邓康的婚事?

邓弥有点儿惊讶,转头看邓康,那小子闻祖母言,欣喜得就差没跳起来欢呼了。

林氏焦急:“娘,康儿他都十七了,整日游闲在外像什么样子!”

邓阳很是同意:“是啊,母亲,男儿郎嘛,成家立业才是最重要的,如今康儿有爵位在身,立业算是立了,的确是时候给他物色媳妇了,我觉得黄御史家的……”

“姑姑!”邓康着急打断道,“我觉得现在谈论这个,真的太早了!”

昆阳君摊开手:“瞧,他自己都不愿意,何苦要逼他。”

林氏脸上好似覆了一层霜,望望儿子,叹息着起身出去。

邓阳看嫂子这样,连忙跟出去安慰她,临走前恨恨指责了邓康一声“不懂为娘的苦心”。

邓康假装没听见。

邓弥走近前,再喊了一声:“阿娘,我回来了。”

宣夫人慈和地笑笑:“回来就好。在外面可还顺利?”

邓弥点头:“是,陛下交待的事情都办妥了。”

“叔父,对不起没能和你一起去。”邓康不好意思地道了歉,紧接着就亲昵地挽住了邓弥的臂膀,“但是你回来可以告诉我啊,我好接你去!”

邓弥干笑着扒开他的手:“你接我?免了。”

“景宁哥呢?”

“什么?”

“景宁哥回来了吗?”

“哦,回来了。”

“太好了,他不在,大家都闷坏了,我现在就找他去!”

邓康兴奋跑到门边,忽想到了什么,又转过身来,走向昆阳君道:“祖母,陛下的兄长今年二十五了,窦郎中的儿子景宁哥也有二十了,他们都没有着急娶妻,您看,我是不是到二十以后再考虑这个事?”

昆阳君没说话。

邓康看一眼邓弥,赶紧搭住她肩:“那我叔父还没成亲呢!”

邓弥面上白了白。

“我们才差一岁,不然就排在叔父后头好了!”

昆阳君总算认真来看他了。

邓弥赶紧甩开了邓康的手:“勾勾搭搭,成何体统!”

昆阳君看了面前二人半晌,说:“这也不行。总之,先缓两年。没事了,你出去玩吧。”

缓两年也是好的。

“谢祖母。您可千万替我压住我娘那颗急切的心啊!”

邓康欢喜跑出去了,一溜烟就不见了人影。

邓弥神色沉郁:“阿娘,依我看,你就应该听大嫂的,寻个人来管管邓康,他整日疯癫贪玩,从来都是没规没矩的。”

昆阳君抿了一小口杯中茶:“康儿娶了亲,很快就该轮到你了。”

“我?”邓弥吓了大跳,“他娶他的,和我有什么关系!”

“外人的眼光总是很复杂的,没道理侄儿成家了,叔父却迟迟没有动静。”

“可我与他不同,我――”

“我知道,为了避免麻烦,只好先压着康儿这一头了,也幸好,他自己不愿意。”

邓弥瞬间觉得心烦。

昆阳君下一句提醒她,次日应上朝了,需去准备起来。

……更心烦。

回到洛阳的日子,是不咸不淡地过。

每次上朝去,都能看见一张熟面孔:襄城君兼御史大夫,丰宣。

连着一个月看下来,这丰宣在朝上和邓弥是同一类人,那就是,能不开口就尽量不开口,任凭几拨大臣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互不退让,他们二人犹自岿然不动。

有丰宣榜样在前,邓弥渐渐也就习惯了,不再害怕上朝议政。

五月初五,端午佳节。

京中交好的贵戚子弟相约出城去看赛龙舟。

邓弥被窦景宁和邓康_生拉硬拽,也是泱泱大军中的一员。

龙舟赛得精彩,众人看得尽兴,回了城内,陆续各自散去了。

有一小拨没散的,连同邓弥在内,七八人,黄荀说,知道有个摊子上的梅子汤最好喝,愿意请客,这拨口干舌燥累得没力气的人,就呼啦啦随他拐去了市集上。

大家伙在一张桌前挤坐下,黄荀点着人头要了八碗梅子汤和几样糕点。

傅乐玩笑说:“黄荀难得大方,今天就算是在这小摊上,我们也争取吃穷他。”

邓康乐了:“哈哈,这是黄琰琰不在,她要是在,你敢这么说黄荀,有你好看的!”

邓康边说边往邓弥身上挤,邓弥不断往边上挪,终于挪得没位置了。

“邓康,你干什么!”

“我不知道,你问黄荀,怎么要来跟我们挤一边。”

黄荀无辜睁大眼:“不怪我啊,你看王茂那么大的个头,那边坐不下了。”

邓弥气怒,正欲将黄荀赶走,却被窦景宁拉住了手臂:“没事,你坐我旁边。”

傅乐原本和窦景宁坐一起,听他这样一说,就挪到邓康正对面的座位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