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知青联谊会㈡(1 / 2)

 这是一个聚会,来到这里的是北大的学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曾是无数知青中的一员,他们都曾在边疆在农村度过一段艰难的日子。好些人李思明都认识。

大家谈论的都是知青返城后的种种不幸:某某不幸遇难,留下双亲无人照顾,又某某靠在街道办工厂里糊纸盒艰难度日,所得不够糊口。

客观地说,参加聚会的他们是返城的幸运儿,不过他们并没有忘记还留在边疆的兵团战友。事实上,1978年是知青政策发生最重大变化的一年,这一年的年底国家知青政策开始发生重大转变,但此时政策还没有太大变化,但是矛盾的激化开始显露。一些人通过正当或非正当的手段回了城,但能上学的只是少部分人,但有相当一部人回城后过得相当艰难,微薄的工资可以忍受,但当家庭中的发生不幸的时候,生活立刻会陷入困境。而那些在“上山下乡”过程中严重受伤、致残、重病甚至死亡的知青,他们的家庭则更加困苦。

别的人暂且不说,李思明知道自己兵团战友秦言武,自从倒在了黑土地上之后,他的妹妹又不幸染上重病而逝,留下双亲白发人送黑发人。张建华也是一个例子。

当年去北大荒时,在列车上遇到的陈诚和李思明的朋友徐大帅是这次聚会的两位发起人,他们希望采用募捐的方式,给予困难知青家庭一些物质上的帮助。

“你叫我来,就是来捐款的?”李思明问道。

“当然,在我们这些人中,你可是拿工资的人!不要告诉我你没有一点同情心?”徐大帅说道。

“捐款是没问题!问题是凭我们这些人,能凑多少?一千还是一万?大家都是穷学生,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嘛!”

“那你说说有什么办法?”陈诚插嘴道。他当年是建设兵团三师的,离李思明他们六师并不远。但是李思明对他的印象深刻,此人极富有组织能力,现在他也是北大的学生,对李思明的种种传闻倒是挺了解的,也很佩服。

“这关键就是捐款人数的问题,人多了就可以筹措到更多的钱吧?”李思明说道。

“那我们可以号召北京所有高校当过知青的学生,大家都来捐款。”陈诚说道。众人也都赞成。

“这样好。”徐大帅说道。

“好是好,你们想过没有你们以什么名义号召大家过来?别人为什么会掏钱,光靠口号是没有用的,再说了,大家这次捐款了,还有下次吗?”

“那我们组织严密一些,广泛发动返城知青。财务公开,请别人担当监督,一分钱也不浪费,花到什么地方都公开,让大家掏钱都掏得明明白白的!”陈诚接道。

“至于名义嘛,对了,现在外国电影挺受欢迎的,一到晚上大家都发了疯似的往电影院跑。我们可以组织大家看一场电影,收的费作为善款。这样可好?”徐大帅建议道。

“不错啊,徐子健,这个主意不错。思明你说呢?”陈诚开心地说道。

“是不错。不过现在人家电影院自己都忙不过来呢,你们难道不知道嘛?电影院售票窗口每天半夜就有人排队。人家干嘛会让你们放映?”李思明说道。

“这到也是。嗯,那我们自己组织义演,阿明当年你导演的演唱会就很不错嘛,会写又会编会导。”徐大帅忽然想到了这件事。

“对啊。你们当年搞的演唱会,当年我们三师也看过,非常不错。思明这次就这么办,导演非你莫属了,人手、场地我们负责!”陈诚也附和道。

“我看我们干脆把这件事搞大,扩展到整个北京高校,让所有的人参与进来。大家很久都没有进过剧院了,我们要是搞起来,一定很火。”有人说道。

“好是好,不过陈诚你和大帅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这件事要政府部门批准,不然政府以为我们要搞武装暴动,那可不好!现在涉及到知青的事情意见太多!”李思明见大家都同意,也只好再当回苦力。

“没有问题。”陈诚和徐大帅保证道。

他们俩人虽说满口应承,但是事实上这其中的过程可谓是千折百回。有人担心他们会有什么政治问题,会出什么乱子;有人说他们是没事找事;有的则说这是让政府难堪。不过陈诚和徐大帅各自的社会关系网挺广的,在盖了无数个章,拜访了无数的部门,文化部门、知青办、民政部门、宣传部门都一一找过,磨破了嘴皮,写了无数个保证书之后,演唱会终于得到许可。

剩下的事要看李思明了。演唱什么呢?这是个重要的问题,要有吸引力,还不能偏离主题。他和陈诚、徐大帅两位知青联谊会自封的正副会长讨论后,决定以70年以来的中外流行耳熟能详的歌曲为主,当然反映知青的歌曲不可缺少。

确定了内容,剩下的就是唱歌的演员了。这个时候两位正副会长就发挥了他们的号召力,向各高校发出号召。知道了这次演唱会及举办的目的,立刻得到了许多人的响应,许多人报名参加,幸亏李思明专门找了地方作为接待室,不然还没法招架。

陈诚和徐大帅两人每天端坐在桌了后面,一本正经地考察应试人员的才艺,颇有后世导演全国海选的味道。好不容易确定了人选,李思明又忙着利用晚上时间排练,好在这些歌曲都是现成的,直接拿过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