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07 第七章 演讲力(1 / 2)

 才华巧展示,让你更具影响力

1怎么演讲才能讲出新意?

喜新厌旧是听众的普遍心理,但在一些场合下,你的演讲主题可能无法新颖别致,那应该怎么办呢?宋朝诗人梅尧臣有诗云:“老树著花无丑枝”,老选题其实也可以讲出新意!

老话新说

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在2013年开学典礼上的演讲中说:大学生朋友们,你们就是化蛹成蝶之前的春蚕。蚕是一条虫,但不是一条普通的虫,而是有天大志向的“天虫”。这天大的志向,就是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但要记得,蚕现在仍然是一条虫,要不停地吃,不断地睡,过一个阶段要蜕一层皮。吃,就是摄取精神食粮,特别是阅读经典。眠就是要消化吸收,要把知识内化。蜕皮就是成长,由中学时代的“低级清楚”发展成“高级糊涂”,将句号变成问号。问号是研究的出发点,是希望把问号伸展为感叹号的心理动力。

阅读书籍对人有益,这个道理并不新鲜。在这里,李宇明却把大学生比作蚕虫,指出大学生像蚕虫吃睡一样需要阅读和消化,才有助成长。用一个新颖的比喻给老主题披上一件新外衣—观点是旧的,但形式是新的,可谓殊途同归,新意盎然。在演讲中,把老主题巧妙地“包装”一下,老话新说,是使主题出新的常用方法,会让听众乐于接受。

借老说新

作家刘诚龙在《人有远虑,必有近忧》的演讲中这样说:古希腊的泰勒斯是一个星象学家,他常常只是眺望遥远的星空,而不注意脚下的小路。有一天晚上,他走在旷野之间,一心一意看着星空,一点也没注意到脚下有一个坑,结果呢,就掉进那个坑里,摔了个半死。春的花朵在春天灿烂开放,不去想秋天的凋零,只管怒开。到了万物凋零的秋天,有可能是她结出硕果之时。如果在春天里只想秋的萧瑟、冬的肃杀,那么,一念至此,则百无聊赖,万念俱灰。心若成灰,身体即多疾;心若成灰,事业即多败,无好身体,无好事业,无好心情,那么幸福、欢乐、成功,又从何谈起?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俗话的形式和内涵广为人知,但是刘诚龙却借用它,稍作改装,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听众的热情肯定。生活中有许多流传甚广的话,它们为人们所理解的内涵是相对固定的,演讲者可以巧妙地借用这些老的形式,加以改装,赋予它们新的内涵,只要演讲者能自圆其说且言之有理,就能在听众的认识上达成一种新的和谐。

破旧立新

自媒体作者热茶在题为《勤难补拙》的演讲中说:有先贤云:“勤能补拙”。实则“勤能助巧”。天资高者,略加施力,自然功效高于常人,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曹植七步成章,甘罗十二拜相,而你天赋非在此,强要慕高斯之早慧而困于奥数;习傅聪之技艺而誓为琴童,不讲天分,只能使拙者愈拙,巧者失巧。“巧”与“拙”是人出发时的方向,“勤”与“惰”是人出发后的过程,“成就”就是路那头让你渴望的终点。方向对了,但没有一路艰辛的历程,终点尚且仅是“可望而不可即”;方向错了,你汗水也罢,泪水也罢,血水也罢,这一回,那个终点却是“不可望”且“不可能即”的了。

勤能补拙是个传承千年质朴的道理,然而,热茶却旗帜鲜明地提出与旧观点相反的“勤难补拙”新观点,然后引经据典,举出各种事例证实“勤能助巧”但未必“能补拙”,一番阐述犹如当头棒喝,促人清醒,引人深思。当然,破旧立新的这种技巧的难度和风险都较大,但只要有言人所未言的勇气,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能收到震撼人心的特殊效果。

我们的演讲观点要努力做到不落俗套、语出惊人,即便有时候演讲无法避免一些“老主题”,但只要善于挖掘,你的演讲照样能够新意盎然,激起听众聆听的欲望,最终以奇制胜。

2演讲中如何把道理讲透?

精彩的演讲总离不开成功的说理。那么,在演讲中,怎样才能把道理讲透,让听众一听就懂呢?

用鲜活故事说理

著名主持人杨澜的演讲《一件事做好才有下一次机会》:2003年,当时的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来中国访问,停留两天,就只接受了我的采访。应该说,民间传媒能得到这样的机会很难。所以我也很好奇,问他为什么会接受我的采访?随行人员告诉我,很有意思,是因为在这之前我采访过他的副总理。副总理告诉他:如果你去中国,应该接受这个女记者的采访,她提的问题很有水平。这种口口相传的力量,千万不要小看。你之前所做的每件事都会对你今后的成长产生影响。我作为一名记者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从采访一个区长开始的。所以要是区长没采访好,就不要想着去采访市长;市长没采访好,就不要采访部长;等部长采访好了,再去想副总理、总理、总统。

万丈高楼平地起,要做好大事首先要先把小事做好,千万不能好高骛远。杨澜撷取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鲜活故事,通过自己对这件事的反思,引发听众思考:做事要注重量的积累。演讲中,选择鲜活的故事来说理,可以使听众更容易理解你的观点。

用自然规律说理

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演讲《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很小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花是非常奇怪的,“香花无色,色花不香”“素朴的花喜欢成群结队,美艳的花喜欢幽然独处”。这些真是惊人的发现。依照植物学家的说法,白花为了吸引蜂蝶传播花粉而放散浓厚的芳香;美丽的花则不必如此,只要以它的颜色就能招蜂引蝶了。我们不管植物学家的说法,单以“香花无色,色花不香”就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人生的启示—在人生里,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非凡的素质,有的香盛,有的色浓,但很难兼具美丽和芳香,因此我们不必欣羡别人某些天生的素质,而要发现自我独特的风格。当然,我们的人生多少都有缺憾,这缺憾的哲学其实简单—连最名贵的兰花,恐怕都为自己不能芳香而落泪哩!这是对待自己的方法,也是面对自己缺憾还能自在的方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然而很多人常常因自身的缺点而产生自卑心理,要么唉声叹气,要么自暴自弃。林清玄先是用大篇幅来讲述自己的惊人发现,最后借“香花无色,色花不香”揭示了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也是一种自信的道理。事物都有联系,演讲中如果能够通过自然规律所蕴含的哲理来阐释自己的观点,说理的效果往往会出奇的好。

用生活现象说理

评论家刘瑜的演讲《集权政府成功的秘诀》:以前我在街边的水果摊买樱桃、葡萄之类的水果时,总想挑出其中最新鲜好看的,但是常常受到摊主的阻挠:不许挑!不许挑!也是,如果我把好的都挑走了,坏的他怎么卖呢?其实岂止卖葡萄、樱桃,卖企业也是一样:几年前中国产权改革如日中天的时候,为了甩掉一些不良企业,据说一些地方政府采取的办法是:哪个投资者要想买好资产,就得接受与之“搭售”的差资产。可见无论是卖葡萄还是卖企业,好坏搭配是推销之道。后来我慢慢意识到,很多集权政府的治国之道亦是如此,甚至可以说,很多集权政府的成功秘诀正在于此:为了推销强权的苦咖啡,得搭售道德的白砂糖,咖啡加糖,很多人喝着咖啡加糖就给喝晕了,专制也就打开了销路。

为了向观众讲清集权政府的治国之道这一抽象、深奥的哲学问题,刘瑜从果农卖果子好坏搭配的推销之道谈起,通过一番巧妙类比,形象地揭示了集权政府如何让民众在打倒假丑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放弃其权利和自由。演讲中,要阐释一些抽象的问题,多找些恰当的生活现象来类比,更容易帮助听众理解并接受你的观点。

演讲中要把道理讲透,既可借助精彩故事,也可借助自然现象和社会焦点作为说理的载体,只要能通过深入分析,挖掘出所蕴含的深刻的道理,就更容易达到说服听众的目的。

3什么材料容易打动听众?

如果说主题是演讲的“灵魂”,结构是演讲的“骨架”,那么材料就是演讲的“血肉”。一场演讲是否吸引人、感动人,能否达到演讲者的真正目的,材料的搜集和选用是最关键的一步。那么,选择怎样的材料更容易打动听众呢?

选择容易产生共鸣的材料

周新生《尽量让国人不求人少求人》:最近,一位司局级老领导说道,女儿在他的极力反对下仍入外籍并嫁给外国人。是女儿劝他的一句话,最终让他接受了女儿的做法。这句话是“爸爸,您将来再不用为您的外孙在国内上幼儿园、小学、中学求人了”。可不是吗?我们国人的生活中,存在大量求人的事,生老病死都要求人。生得好要求人;病了,治得好要求人;死了,烧得好、埋得好要求人;上好学校要求人;找工作要求人,调动工作要求人;异地迁徙取得户籍要求人;参军要求人;职务职称晋升要求人,不一而足。求人的主体上至高级官员下至布衣百姓,大有无人不求人之势。求人的客体是在各个涉及公共利益岗位上掌握着大大小小的权力和资源的官员或工作人员。需要注意的是求人者求人,被求者也求人,求人者也是被求者,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壮观的中国式求人图卷。在人们眼中,靠市场、靠政府、靠制度、靠法律不如靠关系,有了关系什么事均可变通,均可摆平,均可办到。

相信很多人都信奉“熟人多了好办事”。演讲者所罗列的现象听众一定很熟悉,听众迫切想知道造成这种变味的“求人规律”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由于演讲者所选的材料令听众产生了共鸣,所以听众自然会跟着他的思路进入演讲者要阐释的主题—国家要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加大反腐败力度,加大对权力的约束与监督。完善制度,提高制度刚性,设计严格的办事程序,使寻租者无市场。

选择能激发听众兴趣的材料

一位大学教授给中学生作《奇妙的素数》讲座:当年贝克汉姆转会到皇马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困扰英伦的事件:他为什么会选择23号球衣?最流行的解释是乔丹也曾身穿23号球衣,这是足球在向篮球致敬。最不妙的解释是,恺撒大帝被谋杀时身中23刀,这实在不是个好数字!我想这太有意思了,23是个素数,数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素数。素数是构成数字的基础,不管多大的数都可以由几个素数来构成。是谁最先发现了素数呢?不是人类,而是动物。有一种蝉,它在地下生活17年,然后突然出现在地面上,排卵繁殖,6周后重新回到地下。除了蝉外,也有其他动物喜欢在地下待7年,13年……为什么它们喜欢待素数年呢?肯定因为某种天敌是有规律地出现的,素数年才出来的话遭遇天敌的概率就会很小。